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陈嘉庚是近代中国私人创办大学第一人,以“毁家兴学,千古一人”而著称于世.他的教育思想的某些特点,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他献身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光荣的位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相似文献   

2.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伟大精神,不仅被他的亲友、同乡和校友所传承,而且还对海内外华人和同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嘉庚倾资办学精神的传承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归纳,藉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3.
集美学校有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八角翼亭,名曰:"军乐亭".从其来历,可见陈嘉庚先生的高尚品格.原来1923年是集美学校成立十周年,也是陈嘉庚先生五十寿辰.为了纪念他的兴学功绩,那年校长和教师十二名倡议捐款建造"介眉亭".于是,校内师生、校外校友踊跃认捐.当时,集美学校设在厦门的"集通行",也认捐大洋240元,并写信告知陈嘉庚.陈老得悉后,先后给校长写了两封信,谢绝建亭祝寿,同时表示自愿出资为学生兴建"军乐亭".1924年3月28日,陈嘉庚在给校长的信中写道:"昨见集通来信,云捐建亭款240  相似文献   

4.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一生中兴学的历史长达七十一年之久,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过的学校多达百所以上,贡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数以亿计.陈嘉庚作为一个杰出  相似文献   

5.
韦卓民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爱国者,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以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致力于华中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在私立武昌华中大学二十多年的校长任内,他始终坚持“兴学育才,蔚国所用”的办学宗旨、“重质不重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及“民主、负责、守法”的大学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将华中大学这所教会大学办得相当有活力并颇具特色。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爱国者、教育家,韦卓民先生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光绪三十二年(1906)7月,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从此开始了他的经边生涯。在经边过程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科举、办学校、“广兴育才”①的历史潮流,以兴学为先,取得了不少成绩,对安边御外起了_定的作用。研究川边兴学的历史及赵尔丰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项有意义的课题。一、川边兴学五年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江淮论坛》2003,(5):115-120
清末新政在全国掀起兴学热潮,清政府财政窘迫,经费问题是办学关键所在。为推广学堂,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从各个渠道筹集学款,主要途径有:书院改学,拨寺观产业以开学堂,士绅捐款,挪用他款,加捐加税,等等。筹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堂的发展,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新政的教育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嘉庚具有明辨是非的精神,他认为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建设都相当重要。其是非观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其评判是非的前提;公正无私是其评判是非的原则;爱国爱乡是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嫉恶从善是其是非观的表现。陈嘉庚明辨是非的是非观造就了其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他的这种是非观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启示着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判断是非要以事实为依据,树立有依可循的是非观;要警记与学习陈嘉庚大公无私的是非评判原则,建立不偏不倚的是非观;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以爱国为标准的是非观,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学习陈嘉庚树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知行合一的是非观。  相似文献   

9.
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华侨领袖。毛泽东同志曾为他写过“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题词。文章对他如何从爱国主义走向民主主义进而拥护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作了初步探索,并且认为陈嘉庚的方向就是海外广大爱国华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时毛泽东同志送给他的题书。当时正在重庆的我党中央代表周恩来同志到会致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陈嘉庚先生逝世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他送了花圈,以表哀悼。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对陈嘉庚先生一生的  相似文献   

11.
何幼兰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157-160
任可澄先生是贵州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在兴学、从政、修志、考古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笔者通过对他兴学、从政、修志过程的追述,并借鉴他的诗作,力图探索他文人从政的心路.  相似文献   

12.
邹思容 《东南学术》2024,(1):114-126
陈嘉庚研究大多侧重以中国、南洋以及陈嘉庚为主体的视角,甚少从日本的视角反观陈嘉庚。日本对陈嘉庚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服务于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政治战略与军事企图,并置于整个华侨研究体系中,既有客观记录的史料,也隐现歪曲事实的主观动机。日本研究记录了陈嘉庚白手起家、由盛及衰的实业之路,高度评价陈嘉庚的教育及慈善事业,但也将陈嘉庚定位为南洋的抗日巨头与政治领袖,是日本在南洋地区最难对付的政治对手。日本的陈嘉庚研究反向诠释了日本抓捕陈嘉庚的原因、动机与目的,佐证了陈嘉庚在抗日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无愧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创办于1995年,是由厦门市人民政府、陈嘉庚国际学会和集美大学三方联办的具有国际合作性质的开放型高等学院,在全国较早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是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院校之一。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院最高权力机构,学院也是集美大学的组成部分。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先生等著名人士,董事会主席是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董事会副主席为陈嘉庚国际学会秘书长潘国驹教授和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教授。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  相似文献   

14.
李文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8(2):126-131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是北齐政权建立者,而且在选官用人、制度建设、军事征战等方面,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他的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敬儒兴学、关注民生、整顿吏治,制度建设、军事征战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翁化蜀,是中国教育史特别是四川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长期以来,对文翁兴学的原因,文翁与司马相如的关系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文翁化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一是遣吏到京从博士受业;二是在成都修学舍,开办学校;三是学生学业优良者可以授官。文翁化蜀是汉  相似文献   

16.
范文明 《东南学术》2012,(2):275-280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声望卓著的封疆大吏,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显著政绩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多有探讨评述。本文从张氏鼓励绅士兴教助学、接受新知、留学东洋等三方面着手,对张氏督鄂期间鼓励绅士办学兴鄂的政策进行研究,以揭示他对绅士这一特殊阶层兴学办教的重视,同时也阐明了清末大员在清王朝大厦倾圮之前的补苴罅隙之举。张之洞"绅士兴教"之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特别是其派遣绅士留学东洋等措施,其声势之大、规模之盛可谓空前,在鄂楚一方乃至中国近代教育之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未被深入研究的课题。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向十四国赔偿本息合计980,000,000两白银。在此后的岁月里,庚子赔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进一步刺激爱国志士探求振兴中华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在1908年后,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被陆续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国内文教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意到西方列强利用退款办学实施文化侵略的阴谋,忽视了中国人民在“庚款兴学”中所起的作用,影响了对“庚款兴学”的正确评价。本文对此作一点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1,(5)
厦门大学是由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 92 1年创办的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校址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岛南端 ,校园依山傍海 ,风光秀丽 ,整洁优美的校园堪称全国一流。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建校之初 ,陈嘉庚先生亲自定立校训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近八十年来 ,经过几代厦大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创业 ,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爱国爱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侨、台、特、海”的鲜明办学特色 ,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20.
从本世纪20年代中叶起,由于种种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纷纷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表示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我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对此也颇为关注,一时形成“庚款兴学运动”(亦称“退款兴学运动”)。 “庚款兴学运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退款兴学”上,不仅各列强的表现有差异性,其意图与效果有一定的矛盾,而且涉及中国各界特别是文教界人士的活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旧中国时期,只述及事情始末,基本上避开其侵略性质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揭示其本质,但因“左”的影响,往往回避或者笼统地冠以文化侵略的结论。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研究,展现其全貌,力求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