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 ,主要表现为五大特点 :投资期集中在企业的扩展期和成熟期 ;投资企业的类型集中在工业工程、电子通讯和制药等行业 ;投资区域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 ;投资方式采取了分散投资和组合投资的方式 ;在功能上对推动中国风险投资发展起了示范和启动作用。国外风险投资机构非常看好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 ,通过与中国风险投资商合作进行投资是未来国外风险投资在中国投资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我国投资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成都为重点 ,调查研究后认为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机制 ,风险投资“法”只是零散见于中共中央的个别文件和决议中或个别部门法之中。本文对《成都高新区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新技术产业若干规定》的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3.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把资金投向蕴含着高风险的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研究开发领域 ,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 ,就目前情况看 ,成功率平均只有 30 % ,如果不能在市场上变现 ,将很难使投资公司对风险投资充满兴趣。但一旦投资成功 ,不仅能弥补七成失败的损失 ,还能获得很高的回报。面对 2 1世纪世界经济迅速崛起的挑战 ,要增强我国国力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 ,促进高科技产业的繁荣 ,是我国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 ,而风险投资业的兴起对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风险投资的制度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制度缺陷:从外部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 的关系来看,一是合伙制没有得到实行,风险投资的运作行政化;二是融资制度缺乏选择机 制;三是分配制度缺乏激励风险投资家的机制;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的关系来看,一是 风险投资家不能为风险企业提供增殖服务,从而出现事实上对风险企业的逆向选择;二是风 险投资家难以介入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加上作为代理人的风险投资家的偷懒行为,难以防 范所投资企业的道德风险;从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来看,一是退出渠道不畅,使风险投资望 而却步;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投资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提高我国风险投资基金融投资效率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融投资效率不高是因为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机构、组织形式、规模、基金管理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程度、资源配置上存在问题.为此,提出了提高我国风险投资基金融投资效率的途径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风险保险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大培育基金管理人市场.  相似文献   

6.
风险投资是市场经济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不可少的投资行为 ,本文阐述了风险投资具有的功能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且着重从政府角度、投融资体制角度、投资运作角度提出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风险投资独特运行机制的探讨入手 ,揭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关键 ,说明了在我国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开辟投资环境 ,完善投资机制 ,必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风险投资与投资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通常,人们只提及投资风险,探讨投资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即便言及风险投资,也是作为投资风险的同义语。事实上投资风险存在于任何投资活动中,只要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而风险投资通常是指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政府不能成为风险投资主体、不能直接干预风险投资的重要性。政府的角色应该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营造高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而促进高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针对我国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风险投资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虽已有发展 ,但尚未形成规模。文章从四个大方面详尽阐述了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所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等。旨在通过政府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最终使风险投资由国家的政策导向性投资行为 ,成功地转变为一种以民间投资为主 ,为获得资本高收益率的商业投资行为 ,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模型为基础,沿着Kortum和Lerner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构建了专利产出模型。考虑到中国存在制度变迁的特殊背景及研究中考虑制度影响的必要性,在模型中加入了制度变量。同时,该模型考虑了风险投资与传统R&D投资的替代性,从而克服了简单线性模型的不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内部及外部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是美国“硅谷传奇”的基石 ,它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持续繁荣。我国政府要实现经济的转型 ,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也势必引入风险投资这支新生力量。从风险投资具体运作角度出发 ,结合风险管理理论 ,提出要实现风险投资的目标———资本的保值增值 ,必须采取审慎选择投资机会、分散投资、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管理体系、加强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等风险投资管理策略 ,同时加强风险控制 ,回避、转移、分散风险 ,控制损失  相似文献   

13.
模糊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的NPV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期权方法结合NPV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但是现有的风险投资项目实物期权方法均假定期望现金流现值和投资成本为确定值,而实际上由于风险投资项目的高不确定性,该假设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假设期望现金流现值和投资成本为梯形模糊数,运用模糊实物期权方法计算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和投资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将科学技术与金融有机结合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广为重视、较为普遍 ,但在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 ,还处于初创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风险投资是其重要手段和特殊工具。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事业 ,以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机构拥有卓越的组织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力优势等特点,能够对被投资企业的价值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同时对公司治理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能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企业的有利信号,但市场中参差不齐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异质性的研究对于识别和吸引优质的机构投资者并有效发挥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选取了风险投资这一独特视角,探究其参与对被投资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以2009-20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普遍性检验,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企业,且这种显著性随着风险投资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民间存在着巨额的民间闲置资本,主要以银行储蓄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而高科技风险投资却因资金短缺而发展缓慢。文中着重从政府应如何为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发,以解决民间闲置资本利用差、风险投资发展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默会知识影响风险投资阶段选择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风险投资决策团队中成员创业经历占比、海外发达地区工作经历占比越高,金融工作经历占比越低,则风险投资选择早期阶段项目的概率越大。相对于异地投资,风险投资在本地投资时选择早期阶段项目的概率更高。在本地投资的情况下,决策团队成员中的研发经历促进机构选择早期阶段项目,而在异地投资的情况下,研发经历刚好会产生反作用。总体来看,代表默会知识的经历和文化背景,比代表明确知识的学历,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在发达国家备受关注。风险投资在我国市场潜力的吸引下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 ,我国风险投资业中存在不少直接制约其良性发展的问题。因此对我国风险投资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探索解决途径是一项紧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风险投资是一把双刃剑 ,高收入与高风险并存。尽管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但风险投资仍有模式和规律可循。遵循这些模式和规律进行投资操作 ,有助于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使总体收益大于亏损 ;否则就可能操作不当 ,陷入困境。数量规模、组合投资、联合投资、系列投资、事前签约、控股等都是常用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风险投资是确定多数或不确定多数投资者以集合投资的方式设立专业投资机构 ,委托专业性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为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尤其是科技型、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提供权益性资本 ,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的创业 ,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 ,以上市、并购等方式退出企业 ,并获得资本增值 ,从而继续进行新一轮企业创业活动的投资形态。风险投资业在我国是十分有前途的行业 ,但如何发展风险投资业 ,应分析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 ,才能扬长避短 ,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