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教师学术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忠诚于学术研究是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文中以知识时代与市场社会为背景 ,讨论了大学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所出现的认识偏误 ,分析了构建教师学术观念的动力因素 ,并从学术本体观念、学术态度和情绪、学术能力为本的信念等维度 ,提出了学术观念养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客观而辩证的学术立场、鲜明而独特的学术洞见两个层面,对程金城的《原型批判与重释》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发掘出其沉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术泛政治化——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学术异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泛政治化是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主要的学术异化现象。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官本位观念、体制制约、功利主义、名牌效应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术泛政治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学术越轨是学术人员或学术管理组织违背科学规范、学术制度和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从文化视域看,其成因有宗族文化与关系文化、文化价值系统失衡,越轨亚文化的浸润,文化转型期规范文化的约束力下降及观念价值层次的文化变迁速度慢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先秦文学研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科学观念的淡薄,其具体表现为审美文学观念、历时发展观念、地域文化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学术资信观念的淡薄。加强科学观念,打破积习桎梏,是先秦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清末以来,通行的吸纳西方的"纯文学"散文观念"感性""抒情""审美""艺术""娱乐"本位,肢解了传统正宗"大文学"散文观念,古代散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纯文学"散文观念的附庸和注解。传统正宗"大文学"观念,散文不是"纯文学",只是"学术"整体之一面,不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存在。应深刻反思古代散文研究脱离"学术"体系之弊,"纯文学"散文观念不是唯一正确的散文观念,应充分体认、尊重并重新建构传统"大文学"散文观念,复归传统,走"返本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观念史研究为指向,探索以文学观念为关键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借鉴观念史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挖掘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首先,可以进一步拓宽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其次,从意识形态层面开展整体文学史研究,从而深入展开中国文学通史研究的学术进程;第三,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中梳理出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历史进程,可以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研究树立新的学术语境。  相似文献   

8.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培养学术思维、优化学术观念、锻炼学术方法、端正学术态度、遵守学术规范等方面下工夫。《柳叶集·续编》的材料来自于学习生活,是教育实践的产物,当然是有实际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西潮东渐以来,中国学术思想遭遇了急剧的范式变迁与转型。学术范式的转型,从表层看,即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从深层看,则意味着世界观念的转变、历史观念的变迁、文化整合机制的变革和表意范式的新变。通常来讲,这两个层面交互发生,共同演变。然而,由于普遍缺乏对后一个层面的问题的敏感,使得当代学界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反思,就大都停留在极为浅表的层面。如是,试图通过对现代中国学术史的反省,以找到现代中国学术持续变革的正确之道,并重建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话语体系,就必将沦为泡影。为此,有必要通过究竟什么是“现代中国学术”这一基本问题的反思,重新彰显学术史变迁的表层和深层问题的复杂关联,以促进当代中国学界对现代中国学术史的重估自觉。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深层原因。对于学术来说,具体的观点和思想深深受制于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现象、观念不同,而在于这些现象和观念背后的话语体系不同。与古代汉语体系和现代汉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学术话语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和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两种类型。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又大致可以划分为从先秦至秦汉、从魏晋到明中叶、从明中叶到晚清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学术话语的主体还是传统方式,但增加了异质的东西,这种异质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话语的根基,异质只是作为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于是,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就应当与人类的科学认识相一致。我们在深入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时,也发现了"人的生存、人的自然、人的思维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四大前提。这样,人类历史科学的基本构架就是由马克思提到的四条公理再加上开放性这一外部条件而构成的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的逻辑演绎将借助科学进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其运动形态和演化规律,最后的实践检验环节将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来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有新闻业以及新闻史离不开所谓现代性问题,在中国语境中亦即“古今中西”问题.围绕现代性及其话语迄今形成两种思路,一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论思路,包括“走向世界”“国际接轨”“全盘西化”的自由化路径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革命化路径;一为从文明体系到现代体系的文化主义思路.与之相应,似可分出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研究.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藉以在广阔的文明背景下追寻中国新闻业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问题之一。萧萐父先生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这两种文化观的分别检讨,以“历史接合点”的观念重新审视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连续性与断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进行了双向扬弃,为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思考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维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在《古史钩沉论》中龚自珍提出了史无所不包的观念,将历代置于史之上的五经,统统归属于史的范畴,并由此得出经为史之大宗的结论。龚自珍还以史之大宗、小宗来区分五经、诸子,将经、子都纳入了史的范围,并据以提出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之说,否定了孔子对六经的著作权。龚自珍对经史关系的这一定位说明,龚自珍的经学绝不仅仅是今文经学。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至今,医学史能够且应该作为使现代医学人性化的力量——这一观念在美国医学中是个永恒的话题。聚焦美国,探讨此观念为何恰巧出现在现代西方医学兴起之时。正是在极度信奉科学医学的医疗机构里,一些医学领袖开始告诫,对科学的忠诚在推动医学专业技术和文化成功的同时,也正在威胁着对于职业精神、医学艺术和文化凝聚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文价值。他们将历史视为使现代医学重新人性化、对抗文化危机的途径。医学的"人文主义"所承载的含义一直以来是变化和多元的。但是,诚如文章所示,将历史作为人性化力量的观念显然在整个20世纪是经久不衰的。这一观念尤其在19世纪70年代得到复兴。当时,由于公认的美国医疗机构"去人性化"受到更加广泛的批评,一些人提倡将医学史作为塑造新型人文医生的工具,并且作为一种解决医疗体制中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指导源泉。一直贯穿于始终的是,历史作为人性化力量这一观念几乎总是在谈论不足——对感知的生物医学、医疗机构和医学职业精神缺陷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先秦史涵盖面广、涉及内容多以及史料解读难度大等原因,作为知识储备不足的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常常出现畏难情绪,以致逐渐失去了学习先秦史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先秦史料,进而达到熟练运用,对于先秦史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要正确解读先秦史料,应对先秦史料的基本概况、特点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后,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准确解读,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认为杨献珍针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通过对中国古代先秦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表达方式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一科学辩证法理论命题,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合二而一”思想的比较研究与深入阐发中,赋予了“合二而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对开封犹太社团史研究开始较早 ,也有系统 ,并对有关史料进行过归纳 ,先后出版过这方面的文献目录。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学者对已有的涉及开封犹太社团的史料 ,特别是第一手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 ,致使不少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者 ,或因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不甚了了 ,或因对有关文献情况不明而感到无从下手。开封犹太社团史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有关的遗留文献 ,如石碑及碑文、经书、牒谱、楹联、匾额、信件 ;二是其他中文史料 ,如正史之记载、地方志、个人著作 ;三是有关来访者的记录 ;四是《圣经》、《塔木德》目录及草图 ;五是中外学者的研究书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性本科办学定位,对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之文学史教学,如何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学术立场来看,文学史的权威性在多元化理论体系中不断被弱化和消解,文学史教学不断被文学教学所取代,读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从文学教学实践来看,写作成为文学教学最具有应用性的目的和任务,能够直接为社会输送应用性的人才。因此,把文学史教学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