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而,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青海三江源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选择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对森林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森林生态效益的缺失有着内在的联系,甘肃的森林生态问题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历年水灾也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重的解决策略。这些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促进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等各项林业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方面西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长江、澜沧江、黄河、黑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对西部地区自身发  相似文献   

5.
甘青川藏族主要居住在长江、黄河源头,这里也是汉藏文化和多民族交往相对活跃的接触地带,不仅拥有游牧经济文化,还有农业、半农半牧、半农半林等传统经济文化类型。这些传统经济文化模式,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放牧超载、乱挖乱伐、无序开采等不可持续行为的发生,直接威胁到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科学地处理和协调好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与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蚕丝业的多中心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蚕丝业起源的时间下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至少在5500年以上.中国蚕丝业起源是多中心的,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四川盆地的三江流域都是蚕丝业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因黄河夺淮等自然因素以及农业垦殖、战争、政府治黄淮运政策、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多次重大变迁。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人类活动与水生态环境处于相对协调时期。南宋以后,黄河全面夺淮,淮域水生态环境开始紊乱性变迁,河道、湖泊淤塞,河口东迁,洪泽湖区扩大,淮河受迫南注长江,中游两岸则形成了"河成湖泊群",流域洪涝灾害加剧。1855年黄河北徙,黄河虽不复故道但还不时决口南泛入淮,而黄河故道则阻断了淮河与沂、沭、泗水系的联系,沂、沭、泗不能入淮,乃各自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淮河得到全面综合治理,但随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而来的人水争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越发突出,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洪涝频发,旱魃肆虐,污水困扰,构成了淮域经济社会发展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 晋西山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也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面对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双重约束的严峻挑战,科学地选择农村经济的起步方式,确定山区开发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是摆在面前的迫切任务。几十年的发展给人们以启示,大力发展果树园艺业,不失为晋西山区突破生态、贫困约束,起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保护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青海藏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仅使该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理清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措施,遏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青藏高原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环境、河床边界条件及水流泥沙运动特性诸方面,对比分析了长江与黄河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决定了两条江河防洪形势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动态。并通过对黄河防洪形势不断恶化的历史教训以及近期治理经验的分析,认为长江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发源地的讨论高潮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结论不符合事实。我们根据七十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分析远古传说,比较关中平原与黄河大冲积扇的生态环境和两地的与自卫力量密切相关的土地人口载荷量,参照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原始农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条件。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说明,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大冲积扇。  相似文献   

12.
《圣立义海山之名义》是研究西夏地理的重要文献。据此描述的白河特征及西夏名山、气候、植被、动物、人们生产生活等内容,证实白河不是白龙江,而是穿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西夏时期,夏国境内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对生产、生活乃至西夏历史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花园口决堤而形成的黄泛区问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由于黄河南泛,导致豫东泛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土壤的沙化、盐碱化彻底改变原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貌特征;其次,广阔土地被水淹没,农业生产严重破坏,各种生态灾害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加剧;最后,河水摧毁房屋和村落,破坏防洪排涝和灌溉系统,人居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与逃离家园.上述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范晓 《人生与伴侣》2022,(28):50-51
<正>人们都知道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之水从来就出自青藏高原。黄河的形成演化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幼年期,它还徘徊于青藏高原之外,远未达到如今挟世界屋脊之势、气吞万里的程度。而正是在龙羊峡,黄河走出了它成为世界大河的关键一步。沿着黄河河谷,从地形与地貌的变化来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大致在甘肃临夏盆地与积石峡之间,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江是否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环境,河床边界条件及水流泥沙运动特性诸方面,对比分析了长江与黄河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决定了两条江河洪形势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动态。并通过对黄河防洪形势不断恶化的历史以及近期治理经验的分析,认为长江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的出现到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来只有少数几样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而今天即使用成千上万一词也难以概括商品的全部类别。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开始出现一个又一个黄金时代,人们开始相信市场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这个市场神话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人类的家园正在经受各种考验。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将商品的概念引用到生态环境中来,他们主张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因为环境还没有完全融入市场中来,只有在市场体系中内化环境,让环境成为商品,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和彻底的解决。但这一举措适得其反,市场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当经济学家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解决这一难题之后,福斯特提出了我们应该用绿色思维来解决生态问题。他的绿色生态主义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路径,对当下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境内有著名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54%的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省辖6州、1地、工市,48个县(市、区),总人口 518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5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青海是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同时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有著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特别是以下几种优势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一是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8.
千万年的风刀霜剑,造就了青藏高原的冷峻、巍峨,新世纪的阳光辉映出莽莽雪山的深邃、远大,悠悠历史沉积的文化已然放发出耀眼的光华。 随著人们对青藏高原认识的加深,藏医药也走出雪域高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了解。作为藏民族科学文化的瑰宝,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藏医药学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中,凝聚了藏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和聪明才智,发展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医药学,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青藏高原是藏医药学的发源地和藏药资源主要分布地,藏医药学同时吸收了中原医学(…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黄河,人们就会联想到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诗句和“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等民谣。满载着民族辉煌的黄河,在给两岸人民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也正是这奔腾咆哮。席卷泥沙的黄河,使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 据统计,全省100多个农业县(市、区),县县都有水土流失现象,总计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9%。全省年平均输沙量约4.56亿吨,其中,黄河流域年输沙量3.66亿吨,占全省总量的80%,约占整个黄河输沙量的1/4,全省50个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大都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山西省水旱灾害》记载,在1949年至1990年中,39年有旱灾发生,干旱频率为93%,而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又成为山西干旱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使我  相似文献   

20.
和黄河的物质文明一样,黄河文化曾在中国文化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千年。曾几何时,这种现象发生逆转,它的主导地位让长江文化所取代。是什么原因引起南北文化重心的转移?作者从经济、移民、自然环境恶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