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亩地种一季小麦、一季黄豆,扣除买化肥、农药的费用和一家人的口粮,一年现金收入4100多元人民币,农闲外出帮人打工赚回3000多元,为3个孩子教育支出6000元,电费和其他生活开支1000元。这是安徽省濉溪县一名普通农民王传永2004年的“收支清单”,让人看了心里发沉。  相似文献   

2.
当代法律中找不到“徭役”一词,但类似的事情实际上是存在的。上个世纪的若干年里,农民必须自带劳动工具和粮食,去从事河道修理或者道路修筑等劳动,他们每天能够挣得一些工分,但是这种工分不能向政府兑现货币,只能回到本生产队兑现口粮,而生产队的粮食自然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新爱 《新天地》2011,(12):293-293
为了遵循现代教学规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让每一个人得到发展,我校教师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贯彻“多学习、多交流、多练习、多展:示”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了“自合三步”教学模式。即一节课内“学、展、练”三步教学环环相扣,每一步中既有学生个体的“自动”,又有小组的“合作”,“自”而不散,“合”而有序,让优等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够得着。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运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运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面“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口粮安全战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认识,分析了口粮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口粮安全的对策,探讨了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对保障我国口粮安全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艾文新 《社区》2012,(1):5-5
与被赡养老人分居的,必须每年供应口粮600斤(细粮占80%);每逢节日、生日,要给被赡养人提供不少于100元的营养品……这些细致的条款是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的“孝道协议”,村大队要求村里60岁以上老人的家属签订“孝道协议”,使全体村民知孝、行孝、倡孝。  相似文献   

8.
带兼语的“使”和“让”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语法著作因“使”和“让”带兼语有致使义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们是等价的、可以互换的。其实:1.在语义层面上,“使”只有“派遣”和“促使、迫使、致使”义,而“让”除了有以上两义外,还有“要、要求”、“表容许对方做某种动作的‘给’”、“容许、听任”和“在祈使句中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四种含义;2.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使”字句中的谓2经常表结果或状态,而“让”字句中的谓2则经常表目的或动作;3.在语体层面上,“使”趋向于书面语体而“让”趋向于口语体。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让学生不怕作文,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随机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爱”的呵护,“心”的引领,“情”的激发。  相似文献   

10.
似乎有意让惯于发表“醒世呼唤”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丢脸,1996年,中国粮食生产大灾之年大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达到4.8亿吨的历史最好收成,比丰收的95年再增产1000万吨。中国人从满囤的粮食中找到了布朗提出的关于“谁将养活中国人”问题的现实答案,找回了解决12亿人“肚子”问题的自信。可是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如果丰收带给中国人的仅仅是盲目乐观的话,一旦遇到天灾,那就难保不会重演全国人记忆犹新的饥饿历史。事实上,在新世纪的历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沉重的“口粮袋”将始终背负在十几亿中国人的身上。 丰收之后话喜忧 粮食是国际公认的战略资源。粮食丰收,意味着中国政府解决中  相似文献   

11.
提到城管,总让人联想“猫和老鼠”,总让人想到一群人在追赶另一群人。其实,城管并非中国“特产”,很多国家都有,只是叫法不一。而且,相对中国城管,国外的“城管”更“牛”更专业。  相似文献   

12.
三人一床破棉絮的西部农村“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农村尤为重灾区。据统计,“文革”结束的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5726亿斤,人均614斤,与1956年相同;棉花总产4112万担,人均4.4斤,比1956年减少2两;农村公社社员人均分得口粮406斤,集体分配收入62.8元,扣除价格因素,低于1956年的水平。全国有1/3的生产队人年均分配收入不足40元,口粮不足300斤。全国有2.5亿多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其中,西北的农村地区更为困难。如甘肃省榆中县上庄公社中的属于中上等水平的上庄四队,1…  相似文献   

13.
提到韩颐和的名字,“点子大王”、“创意鬼才”、“中国十大杰出策划人”等等称谓便会“铺天盖地”而来。打开“百度”的搜索页,输入“韩颐和”,马上会有六千多篇文章“前来报到”,每篇所包含的信息都足以让人惊心动魄,让人感叹他的绝顶聪明。韩颐和常说:“思路一变,空间无限;思路一变,财源不断。”很多难事一经他的脑,  相似文献   

14.
《清史稿》卷三百十三《舒赫德传》:“行边至努兑木伦,护厄鲁特人。掠马者乌梁海人入边,竄匿俄罗斯,驰檄往索。”考《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六十二《舒赫德传》作:“巡台站至努克木伦,沿途查孥掠马之额鲁特,护送运往军营口粮牲只至额尔齐斯。有掠台站之乌梁海竄俄罗斯,向之索取。”1.“努兑木伦”当作“努克木伦”。“木伦”者。河也。努克木伦清属乌里雅苏台辖,入  相似文献   

15.
在家乡,我们是不允许种地的,因为我们世代居住的是“母亲河”的发源地,为了“母亲”的身躯不裸露,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让土地长满荒草,让山峦“杂花生树”,人家则尽量想办法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6.
《成才与就业》2014,(13):78-83
不少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反映,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在面试中的回答惊人一致并且有“套路”,让人觉得“很不诚恳”。比如让求职的学生回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的回答为:优点是“认真细心”,缺点是“对事情太认真,以至于有时候有点纠结”。  相似文献   

17.
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发现,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与“激动”,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发现之美”,是学生灵性的彰显,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鉴赏能力也在此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刘洁 《社区》2011,(28):62-64
韩群凤决意杀死两个脑瘫儿子,然后自杀。 在遗嘱中,她对丈夫说“对不起”,她认为儿子的脑瘫是自己带来的,带来了“十多年的灾难”,所以,她决定让死亡来解决问题,让她自己“独自带走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19.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5,(10):44-46
5月28日上午,天阴蒙蒙的,时而吹起的阵阵凉风,让人体尝着初夏里难觅的“凉爽”。不过,当你走进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力行馆里,由“06届毕业生暑期实习双选会”带来的“实习热”,让你有置身于盛夏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研究中国人均口粮需要量并建立人均口粮安全的数量标准,对于准确判断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为依据,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和不同年龄男女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计算符合营养标准的年人均口粮需要量,结果为191公斤。这一数量可以作为我国目前粮食消费结构下口粮安全的数量标准。据此标准,我国目前口粮供给数量是安全的,但存在地区结构和人口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