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用茶、饮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根据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茶即茶也,说明大约在4600年前的神农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以解毒了,足见我国用茶历史之悠久。根据唐代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也足见我国饮茶历史之悠久。我国不仅用茶、饮茶历史悠久,而且饮茶区域之辽阔,饮茶人数之众多,饮茶文化之丰富,均可称为世界之最。尤其是绿茶,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2.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是晋代诗人张载写的咏茶名句。到唐宋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著名诗人写的传颂一时的咏茶诗篇就更多了。茶是我国的特产,饮茶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病作用。《神农本草》等书对茶叶的药用价值记载颇详。因此我国很早就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的谚语。苏东坡甚至说:“何  相似文献   

3.
辛人 《家庭科技》2006,(7):34-35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亦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能祛病健身, 古人早已知晓。他们以茶叶为原料,制成各种茶菜,并视为珍品。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过将茶叶制成菜肴来招待客人的记载,且被当时的上层人士所看重。唐宋以来,各种以茶为原料的茶点、茶菜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4.
《诗经》“荼”为“茶”源说周蒙茶叶、丝绸和陶瓷为中国三大发明,久负盛名。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①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在公元4世纪茶便传到了朝鲜,早在汉代就传入日...  相似文献   

5.
一、茶座文化的源流及其特性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茶的饮用、栽培和制作均始于我国。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另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自宋代出现茶户、茶市、茶坊以来,茶饮聚会的习俗便一直沿袭至今。而茶座文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是近年才提出来的。笔者通过查阅我国的茶史,分析当前已形成的城市茶座文化现象后认为:所谓茶座文化,即是由人民群众在公共场所里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生理、感情需要为目的,以饮茶为媒介而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人赵朴初有《咏天华谷史》诗云: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迹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芳独赏我中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饮茶,自古便带有普遍性.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中国人从何时开始识茶、饮茶,已不可考,但至少在作于战国时代(一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茶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也)而解之”.茶是一种智慧,犹如酒是一团情感.中国文化自古有阴阳互补的异质同构性,茶属水,性主阴柔;酒属火,性主阳刚.酒调整着情感,茶津润着理智.酒表征着热烈,茶象征着淡泊.酒把万物距离拉近;茶使人的心灵宁  相似文献   

7.
神农与湖南稻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新梅 《云梦学刊》2005,26(4):53-54
神农是稻作民族的农神,湖南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湖南的远古文化就是神农文化。  相似文献   

8.
  毅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50-255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在我国正史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记载少而不详,更未给炎帝神农氏立纪或传,关于炎帝陵的记载最早的也只见之于晋代。这就给后世留下许多争论。本文从散见于各种史籍的关于炎帝神农氏和炎帝陵的记载中,正确了解炎帝神农氏,正确了解炎帝陵。  相似文献   

9.
<正>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因其以火为记,火为赤色,故又称赤帝。人们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也是由炎帝神农而来。所谓赤县,就是赤(炎)帝之县;所谓神州,就是神农之州。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丰富的内含和突出  相似文献   

10.
神农氏发祥于楚地,以神农氏相标榜的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也出自楚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孟子与农家学派的论辩,是由楚人引发的重要文学事件,反映出儒家与农家、楚文化与邹鲁文化的冲突.<庄子>和<文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楚地道家著作,都推崇神农的无为之治,反复出现至德之世的理想画面,以此批判崇尚贤智的治理方式,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之滥觞始于炎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我们用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古天文历术及其历点推算、论证,得炎帝神农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殁于公元前4960年辛巳.炎帝神农是七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中华文明史至少有七千年.炎帝神农时代发明创造的文字、八卦、天文历法和稻作农耕、主稼穑、栽五谷、种果蔬、植桑麻、兴茶饮、制耒耜、作陶冶斤斧鉏鎒、织布帛、造舟楫、修台榭、建明堂、制琴瑟、开商贸("日中而市")……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框架和基本体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滥觞,为中华文化最早屹立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建起了一座光耀千秋、传承万代的灯塔.  相似文献   

12.
依据屈原《远游》的炎神描述,并对诸多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古越语等方面的考察研究表明:炎神是神,炎帝是人,屈原笔下的炎神是左丘明笔下炎帝所崇拜的神灵。神农炎帝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姬黄和姜炎都是神农时代之末从炎帝氏族中成长起来的人物。稻作文化及长江文明肇始于南方,迄今已有一万余年,并在八千至六千年前向中原传播。  相似文献   

13.
夏枯草入药,在民间流传着一段美好传说。古时有一位书生名茂生,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而却屡试不第。因此,茂生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忧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蚕豆样大小,形似链珠。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但无效,病情越来越重。这年夏季,茂生之父不远千里去寻找药仙神农。一日,茂生父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百花盛开,似入仙境。这里竟是神农的药圃,茂生父向神农诉说了自己的苦衷。  相似文献   

14.
再论朱襄氏     
朱襄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与部族首领,是瑟与六书的发明者。朱襄氏文化,是礼乐文化的源头,精神文明的最早贡献者。朱襄氏部族存续的时间历经伏羲时代与炎帝时代,与伏羲氏、神农氏关系密切,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在这两个时代都曾袭以"伏羲"与"炎帝"之号,其活动中心与终葬地在今河南柘城,柘城作为朱襄氏都邑与陵寢之所在,值得珍惜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宋代茶法以专卖制为主.专卖利益是依靠政府对茶叶生产流通的部分环节实行直接或间接的独占来保障的.为实现独占,必须对茶叶的营销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防止私贩.因而私茶法是决定茶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茶法内容不同,出现私茶的方式也不同,私茶法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茶宠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如今越来越多的茶客将品茶的兴趣转移到养茶宠上,这就给茶宠创造了未来的升值空间。养茶宠首先要挑选一件好茶宠,其升值空间很大程度上靠后天茶水的滋养。茶宠的价格远低于紫砂壶,收藏门槛较低,是一项非常有动手乐趣的收藏爱好。据了解,茶宠是工艺美术师闲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出版的极盛时代,也是古代茶书编撰出版的繁荣时期。晚明编撰出版的茶书约占历代茶书的半壁江山,而且大量刊刻以《茶经》为代表的前代茶书;茶书编撰体式可分为撰述类、编辑类和汇抄类三种,推动着茶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构;茶书的作者以江南地区的山人墨客群体为主,其刊刻者则以书坊为主力;茶书的读者,是日益扩大的文人阶层;晚明茶书的出版传播反映了明代茶文化的转型特征,也形塑着茶人生活的品格,是观照晚明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文信息》2007,(9):34-37
薄荷片推荐:5000年前人类始祖神农氏耳闻稻作文明从万年起源。不远千里前来寻根问祖.这才有了江西万年神农源风景区。这里有中国最美丽的地下河.色彩斑斓.神秘奇趣.这里是中国首家原生态的洞穴“探险之旅”.也是目前国内最为精彩的地下溶洞“探险基地”,在这里.可以带着探灯.跟着向导.穿行于800米的原始洞穴探险.感受溶洞未开发前的神秘与惊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自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佛茶"香清可散净心中妄念,至味能悟得佛法妙谛",是普陀山千年文化的沉淀,是圣山禅门智慧的升华.茶随佛而来,伴佛而生,为参禅之辅,礼佛之备,也是世人品评的佳品."茶佛一味"、"茶禅一味".本文从普陀山佛茶与佛教的历史联系对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得名及产地研究的不准确。而从大量文献钩沉中对此进一步考证,可以发现过去认为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的历史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普洱茶是因出自普洱(今宁洱)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有普洱茶而闻名,从而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