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7,(7):22-2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然与诸葛亮有世仇,但他在《三国志·蜀书·邓芝传》中还是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手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其实当时的英雄远非曹刘二人。曹操论天下英雄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另外,曹操所论对象着重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各方军阀,  相似文献   

2.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各不同”;而诸葛亮、曹操.关羽“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好雄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把人物绝对化,这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客观现实。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对《水视以后其它作品是颇多影响的。其在典型化等问题上的开拓之功,更不能抹杀。而问题还不仅于此的是,当我们跳出作品的文本结构,就发现《三国演义》把人物典型化以至绝对化的方法,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划的曹操是篡汉的逆臣,“乱世的奸雄”,而刘备则是扶汉的真主,拨乱的雄杰。书中处处以“汉贼”垢骂曹操,以“帝胄”赞誉刘备,其封建正统史观昭然可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罗贯中认可《三国演义》(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编次”“陈寿史传”的,理当按陈寿的三国正统史观进行创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群。诸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鲁肃等,都给人以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之感。对此,人们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尤其是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更是研究得非常透彻。本文只就其中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略陈孤陋,是谓“别论”。典型的性格都应是多样化的有机组合。《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并非抽象单一,而是很丰富的。已故学者傅继馥同志在《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一文中曾说:“《三国志演义》人物的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的表现。例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  相似文献   

5.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  相似文献   

6.
“青梅煮酒”这一词语 ,始见于北宋 ,晏殊《诉衷情》词云 :“青梅煮酒斗时新 ,天气欲残春。”苏轼《赠岭上梅》诗云 :“不趁青梅尝煮酒 ,要看细雨熟黄梅。”后来 ,明代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又两次说到“青梅煮酒” :第二十一回 :“(曹 )操曰 :‘适见枝头梅子青青 ,……今见此梅 ,不可不尝。又值煮酒正熟 ,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 ,已设樽俎 :盘置青梅 ,一樽煮酒。二人对坐 ,开怀畅饮。”第三十四回 :“(刘 )表曰 :‘吾闻贤弟在许昌 ,与曹操青梅煮酒 ,共论英雄。’”随着《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的…  相似文献   

7.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刘备刘琳三国人物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以历史功绩而论,当以曹操为首,刘、葛、孙则很难分出高下。“诸葛大名垂宇宙”,正是这大名颇使刘备黯然失色,乃至成都的武侯祠喧宾夺主,反把昭烈庙挤在一隅。平心而言,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一是《隆中...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共用了八回书写赤壁之战,约四万字。如果把《三国演义》分为前后两部分,赤壁之战恰处于两部分的交接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情节发展的自然延续,又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三国分争的开篇。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不外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曹操起兵,写他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写他剪灭群  相似文献   

9.
汪宏华 《社区》2009,(20):41-42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亮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最后加工成书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六百年来,它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比较早的杰出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小说的高度成就,开始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重读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简称《策》)和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令》),两相对照,有几点看法,谈出来就教于各位读者同志。 一、诸葛亮的《策》是为了帮助刘备夺取天下而提出的策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达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的。二十七岁的诸葛亮,面对着刘备侃侃而谈,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自负,认为这是为一个宏伟的事业而制订的一个宏伟计划,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时隔三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在自己发布的《令》中,却一再表明自己没有“不逊之志”,自己效法的是周文王、齐桓、晋文,能“以大事小”;自己响往的是周公、乐毅、蒙恬那样忠于王室的人。自己之所以还要掌握兵权,不肯让位,那是因为“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  相似文献   

13.
千里走单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无不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喝彩。“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的是:公元200年,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战败与结义弟兄关羽,张飞走散。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降汉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三位最杰出的战略家分别是曹操、鲁肃、诸葛亮:曹操具有最远大的战略眼光,富于最卓越的战略才能,创造最突出的历史功业,成为第一位的战略家;鲁肃深刻认识汉朝命运,正确应对曹操集团,着力促成和维护孙权刘备联盟,成为第二位的战略家;诸葛亮完整规划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毕生坚持复兴汉朝的战略目标,成为第三位的战略家。罗贯中在主观上力图使曹操妖魔化、鲁肃边缘化、诸葛亮神圣化,但是终究无法改变他们战略家身份的实际层次。  相似文献   

15.
枭雄的遗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顶沉甸甸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一戴就是几千年,太大、太沉、太久,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他的脸,是阴险狡诈的白脸,还是饱含一腔救国救民之热血的红脸?千余年来曹操成了封建帝王统治的反面教材,成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牺牲品。曹操被他们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一部《三国演义》更将这种不合理的论调推向了极至。有人不禁要问:“孙权、刘备难道就称得上是英雄吗?”孙权,不过一介匹夫,其志不过偏安江东一隅,只知割据一方,并不知人心思合。他的存在只能阻碍国家统一,他本是历史的罪人,岂敢论英雄乎?刘备,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6.
汉末天下大乱,取威定霸者无数,藏器在身之文武干才纷纷各择其主。一时间君臣遇合,人才辈出。经过数年厮杀兼并,在剩下的割据称雄者中,首数曹操的势力最大,谋略最高。其次是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也拥地自保。然而,具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在士人争相择主而动时,并没有去投奔雄才大略的曹操,或者虎踞江南的孙权,而是接受刘备的“三顾”之请,毅然出山,为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从而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既无立锥之地,又没有政治实力的落荒者刘备去争天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之管见,大概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前就已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取其一的战略构想,于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出山后,诸葛亮又辅佐刘备按《隆中对》的策略步步推进,终于建立蜀国。对创业者而言,商业计划书犹如创业《隆中对》,可见商业计划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主公”称谓始见于东汉末年历史记录,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史籍最为集中。就现有资料看,早期“主公”称谓又仅见于《蜀书》及裴注。而《三国志》所见“主公”称谓似乎仅用以指代刘备一人。刘备部属相互言谈称刘备为“主公”,与刘备对话时也往往当面直称“主公”。通过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刘备集团中君臣“相契”的情形。“主公”与“公”之称谓,其意义其实是十分接近的。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渐次增多。《三国演义》中“主公”称谓使用频率甚高,指代对象先后凡25人。被尊称为“主公”者,在刘备集团中竟有关羽。《三国演义》中可见“主公”和“主人”对应的例证,而刘备夫人被赵云称作“主母”,也是反映社会称谓体现复杂社会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人物描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描写人物独具特色、不由自主的小动作,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方法。著名作家李准认为,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中外名家细节描写的成功范例可供我们欣赏、借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这处细节描写,把刘玄德谨防曹操谋害,潜志屈居,一旦被曹操指为“天下英雄”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情,展现无遗。范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