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宋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失街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两回。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个连续性并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所组成。五百年来,这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管是达官士人、老媪村妇、庸夫俗子,凡是稍为懂得《三国演义》内容的人,没有一个不喜闻乐道这个故事的。 相似文献
3.
李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84-87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4.
娄成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
孙犁小说以展现女性的人性美和形象美为主要特征.小说强烈的女性文本意识以及对女性人物内在品质和所处外在环境的描绘渲染,无不呈现出浓厚的道家文化风尚.受道家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孙犁成功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并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追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尽艺术表现之能事 ,在《三国演义》中全力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 ,并由此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悲剧历程。《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 ,其中所蕴涵的悲剧美学思想 ,既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对尔后中国悲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安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35-139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贤相"形象。作者虽然极力讴歌他的"忠"和"智",但仍然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诸多失误。如对关羽的放纵,造成华容道曹操脱逃和荆州失守;对李严的姑息导致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对魏延的诬害使得内部矛盾激化。分析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原因,恰是他尽"忠"恃"智"的结果。再探究形成诸葛亮"忠"、"智"性格特征的深层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悲剧性的社会角色使然。中国封建社会的从政文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统治者,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托于明君的知遇。于是,既要依附于人,又想被他人依附的尴尬心态,既要受制于人,又想制服他人的双重人格,就构成了从政文人共有的扭曲心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正是这种扭曲心理所造成的行为偏失。在他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抱负,而且还深入挖掘了从政文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真实再现了他们的尴尬心态和双重人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政文人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7.
这里谈谈罗贯中的作品与山西的关系.但是,一旦对罗贯中著作的全部作品全面涉及,便难免不重蹈那种不顾一切只为自己寻求“理由”的覆辙.故采用只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方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三国志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三国志演义》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关羽.实际上,这部小说的某些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写关羽而著录并不为过.此外,现存的《三国志演义》中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元年(1522)的刊本,该书避开称呼关羽的实名,而是称做关公或者关某,对关羽有特别的敬意.姑且不论嘉靖本忠实罗贯 相似文献
8.
马冠朝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85-89
刘备托孤之言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放权与扩权的表现,是授予诸葛亮比李严更大的权力。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淡出政局,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且领益州牧,整合蜀汉政权多方政治力量,团结、协调政权内部结构关系,凝聚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全力兴师北伐,是其集权治蜀的需要和体现。 相似文献
9.
杜建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1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乘胜进取,占有荆州,夺取益州,为定鼎称尊、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使天下三分成为定局。这是他戎马生涯的顶峰。而此后旋踵而至的丧关羽、失荆州,则成了他一生中霸业的转折和中衰。荆州之失所造成的后果,对蜀汉的事业来说是极为严重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郑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葛诸亮传》。当时刘备正处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听到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三次往访。本文写的正是最后晤面时,诸葛亮对刘备所讲的一席话。从这席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如何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并初步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向这个方向迈进,终于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全文五百二十余字,分为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至“君谓计将安出?”)是 相似文献
11.
沈伯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6):79-84
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评议较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也不少,然轻率之议、轻薄之言也颇多。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公允的态度,作出有分寸的评析;还要坚持“同情之理解”的精神,尊重历史背景和特定语境。为此,本文就涉及诸葛亮历史人物形象议论较多的三个问题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12.
周丽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141-143
楚文化在我国先秦时代南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楚凤"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研究入手,探悉楚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莹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3-35,109
诸葛亮性格内涵经历了魏晋、隋唐、宋元等时期在不同领域里的诸葛亮故事的演变与发展,其形象依次呈现为隐士而名士、道士而神仙、忠臣而贤相等三种不同的形象气质。这三种形象气质的形成,无不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史航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4)
诸葛亮从十七岁列二十七岁在荆州襄阳城郊隆中居住了十年。在此期间他酝酿并提出了一项深刻影响当世,并博得后世赞叹的重大战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和蜀汉政权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伯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罗贯中的名字是家喻户哓的。然而,长期以来,对罗贯中的研究却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别的不说,光是他的籍贯问题就是一个——久悬不决的疑案明清两代,有关罗贯中生平的记载廖廖可数,而对其籍贯的说法却彼此牴牾。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1、太原人,即今山西太原人。主要见于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作为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创作的特殊发展史和知识分子的特殊地位,加上创作主体的独特经历,这诸多因素使这一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7.
曾冬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145-147
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主要的商品推销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女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成为越来越必不可少的力量,但电视广告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仍存在着以下几种刻板印象:贤妻良母、职场弱势地位、外表美至上。从皮尔斯的符号学角度对此进行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这一符号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剖析潜藏于符号背后的种种权力话语。正是在广告符号的编码、传播以及解码的过程中,资本话语、技术话语、媒介话语、欲望话语和权威话语的共同合谋才导致了女性刻板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赵云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
王熙凤与民间故事中"巧媳妇"之间在形象塑造上存在共同的三个模式:"男不如女"、"难题速解""巧拙对比",王熙凤身上有一股浓浓的"民间味",体现了曹雪匠深厚的民间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9.
王齐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其生前生后得到过许多人的赞誉,但也受到过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批评。有的说他“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有的认为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的“惜其才有余而见未至”,“未能审时定势,大顺人心”(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有的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诸葛亮论》)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以儒士身份参与政治、军事斗争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典型谋士形象,无论是小说形象还是历史人物,他都极具人格魅力而在知识分子心里产生深远影响。儒士文化性格、"道"与"势"的矛盾关系、儒士文化习性都促使悲剧文化心态的产生,对儒士文化的反思可得出悲剧的必然性源于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距离过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