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押沙龙 《人才瞭望》2016,(21):72-7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绽的斗争史. 外帘官 简单来说, 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 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 只决定名次.  相似文献   

2.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一品》(中国华侨出版社)在写到绰号为“石板师爷”的石太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三次乡试,本是得会元的文章,却被考官弃如敝屣.”此处的“会元”应是“解元”之误. 根据清代的科举制度,士子从童生到进士,需要经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取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功名.童生试合格者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相似文献   

3.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磷。顾磷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里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科举是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考试。过去人们习惯于把高考和科举相比较,现在看来,时下大热的公务员考试与科举似乎更为相近。步入仕途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仅做官做到丞相这  相似文献   

5.
高考 《人才瞭望》2011,(11):36-36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快递到学生的手中,而古代有专门的政府官员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6.
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各地媒体上多有报道称,某某摘取了"省状元"桂冠,另一位某某成了"市状元"。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本地高考名列第一者称为"状元",其实,此状元非彼状元。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者称为"元",不同级别的考试产生不同的"元"。明、清两朝的科举考  相似文献   

7.
命题作文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当今的高考、中考制度,虽然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迥然不同,但是命题作文这一点仍然没有改变。就中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命题作文仍然是被普遍采用的重要训练形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2010年高考的硝烟日渐远去,我又带领学生站在了备战2011年高考的前沿.语文作为最容易让学生们轻视又不易获取高分的学科,如何能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积累丰富,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努力的方向.而优秀的高考成绩又会不可避免的与分值高达60分的作文紧密相联,所以高考作文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那么,究竟如何提高作文的水平与得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找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考选拔人才模式没变,针对高考理综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要舍得在难点、重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工夫;对一般性考点也不容忽视,在练习中也要认真对待,确保会的题一定做对;对遗漏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高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不少于100个,而化学考试热点只有近30个,其中有近二十个考点重现率特别高;理综考试中,化学试题的量比较小,所考内容必然侧重于考试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几近"众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在大多数学校里,语文学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学科",语文教师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所以如此,抛开语文以外的原因不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学生最有兴趣的学科变成了学生最厌学的学科;把最便于学生自学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几乎无所措手足的学科.说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人听起来可能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前人多以南皮、广雅、香帅相称,死后谥号张文襄公.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随后,长期就任于翰林院等闲职衙门(其间外放湖北学政与四川学政).1882年初,46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为官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并两次署理两江总督.这期间,张之洞举办了大量的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领袖.1907年,古稀之年的张之洞进京入阁拜相,领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登上仕途的最高峰.两年之后,张之洞病逝,从而成就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坐标.  相似文献   

12.
谭云 《人才瞭望》2017,(21):81-82
"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状元 在状元录取中, 除了权势因素的影响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 当大臣们把写好的名单呈明成祖朱棣过目的时候,朱棣一看就连连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 古人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看,看着就像个暴字. 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这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如今,地理学是中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文科考生的高考必考科目之一。但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却感到十分困难,尤其是考试做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那么,做好高考地理试题就那么困难吗?其实,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把握固有的技巧和内在规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掌握地理解题的规律性,提高做题能力,使学生在地理考试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4.
会考这一水平性考试结束后,马上要转入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总复习,怎样在短暂的半年时间内搞好总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师生负担,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是每个师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学教师及有关人员多年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一个国家行使其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执政者都十分重视。在我国古代,由于重视人治,所以对用人之道也就给予特别的重视。人治主义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所生成的选才、用才制度,有诸多可取之处,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一、考试为主与多策并举我国古代的用人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春秋战国是一个重要转型期。在此之前,世卿世禄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逐渐过渡到官僚制。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是我省第一次新课程实验的高考,各学科在总复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此,要求各位老师对学科知识必须有新的学习、新的梳理、新的教法、新的思考;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其次要彻底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再次要十分熟悉教材和考试说明,最后要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先知性的预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初次见面, 一般喜欢问:"贵姓? "在古代,姓氏的确是有贵贱之分的.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 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 到秦汉姓氏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反而愈演愈烈,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  相似文献   

18.
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作弊的现象日益严重.本文就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分析其成因及解决途径,提出几点防治考试作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考试选拔人才,优胜劣汰,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不必否认考试中的某些偶然因素,高分者也未必个个都高能。一考定终身,虽有几分残酷,却也只能如此。通过高考平等竞争,是迄今为止国家在选育人才方面的最好方式。 随着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拓宽办学门道,五花八门的委培、自费、扩招、学历班、高价生,几乎使所有高考落榜者都有机会上大学。不管是出于培养人才还是出于赚钱目的,能满足社会需求,就算好事。 问题在于,它不该对正规录取生造成冲击,不应动摇甚至否定高考在人才选拔中的权威地位。 近年来的现状却令人大惑不解—— 一些扩招班级不设分数线,来者不拒; 不顾办学条件和质量,把扩招班级办到地县; 把热门专业改为自费,招来生源; 许多实行“学费试点”的院校,收费标准高于异校同专业的自费生; 对正规录取生管理甚严,不及格科目得补修,并  相似文献   

20.
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知识及能力素质等方面差异的主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某些手段区别不同考生在知识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便于甄选人才。我省公务员考试笔试一般分三张试卷,分别是:《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 《公共基础知识试卷》一般情况下答题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