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权力制衡的视角来看,司法鉴定程序不仅是权力和权利行使的过程,而且是限制行使权力的人的恣意、公众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程序是公民宪政权利的载体,公权力的合理、合法行使必须依赖正义的程序,脱离正义程序制约的公权力必然会损害纠纷的裁判结果,损害国家执法机构的威信和法律的尊严。司法鉴定程序法制是否正义、完备和得到正确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由司法鉴定而牵涉的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社会取得共识的远景目标和战略选择,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而一个正义的社会是一个系统,在其中,政治正义成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政治正义应包括实质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两方面,前者指政治制度本身应该体现两个价值目标,即给予公民平等的基本权利,同时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分流到大众手中;后者指公共权力的行使要符合正义.为了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必须要加强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通过立法、司法和群众的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政治正义事关公共权力的占有、行使和政治秩序是否正当的问题。政治正义通过确保公民的平等与自由、催生公共理性、成为重叠共识,为公共秩序奠定公正性基础、合法性基础和道义基础,因而成为公共秩序的价值之维。当前,我国应当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两方面着手,来实现政治正义、维护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4.
公正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尺度,必须同时要求行为的动机应当、手段正当和结果正义;公正作为一种共守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原则,事实地指向对对权利与义务的双重分配:即指向对公民权利与义务资格的平等分配和对公民权利义务之实践利益的平等分配,前一分配行为遵循的是(资格)分配公正原则,即完全平等的原则;后一分配行为遵循的是(利益)实践公正原则,即唯贡献原则。分配公正原则和实践公正原则要得到普遍确立,必须以权力分配的普遍公正为根本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中的裁量并不自由,其针对的是自由限度之外的事项,要求具备辨别能力的行为人以周知的一般规则进行衡量和判断。法官裁量权是法官的一种审判权力,权力扩张的本性决定其必须受到限制。拘束是法官裁量权的应有品格,独立是法官裁量权行使的前提。法官必须以自己的良知去感知正义的内容,并以此为指引去认定案件事实,理解和适用法律,且必须公开判决的具体理由,以保证法官裁量权的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6.
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罗尔斯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普遍社会正义原则,但他更看重平等,因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构成了平等的基础.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如政治上的自由、言论和集会自由等公民基本自由要求权利平等原则,不允许公民间基本自由存在任何差别.在收人和财富的分配上,为克服社会偶然因素和自然偶然因素对人与人造成的不平等,他在承认效率原则和形式平等所遵循的纯粹正义的程序的前提下,提出了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结合的正义第二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对非法证据的排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非法证据包括以暴力、胁迫、利诱、欺诈、违法羁押等不正当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以及以违反法定程序的方法取得的实物证据等。排除非法证据体现了权利保障现念、权力制约观念和正当程序观念,体现了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冲突时将程序正义置于实体正义之上的价值选择,是为解决办案人员侵犯公民所具有的由宪法允诺予以保护的权利而采取的步骤,是司法状况的必然反弹。非法取证行为,损窖国家机关威信,不符合现代法治原则,容易扭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造成虚假证据。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赋予人民法院庭外调查权 ,但是人民法院拥有这一权力产生很多弊端 ,侵害了司法正义 ,违背了诉讼职能区分原理。人民法院的庭外调查权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限制行使 ,以保证控辩双方的力量均衡  相似文献   

9.
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加强程序建设。党内民主程序化建设主要是围绕制度来进行的,没有制度就没有程序,没有程序制度的运行就缺少保障,程序建设与制度建设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党内民主程序化建设应从“权力”人手,构建一套包括党内权力的产生和授予、行使、终止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选举制度、决策和监督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与相关民事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征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公民私有财产权如何得到保护以及政府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行使公共管理权力的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立法必须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及其价值判断标准,限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罗尔斯证明正义原则的纯粹程序正义方法正是对康德定言命令程序的运用与发挥。其次,罗尔斯正义论的人性论基础,即自由平等的人的理念,来源于康德通过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和自律公式所表达出来的理性存在者的概念。最后,罗尔斯正当与善一致的论证以康德德福一致的论证为原型,这两个论证的结构体现了康德与罗尔斯所共享的正当优先于善的理论模式。康德对罗尔斯的深刻影响表明:哲学史作为启发当代哲学思考的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序正义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罗尔斯将程序正义分为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三种不同类型,以程序正义、尤其是纯粹的程序正义作为正义原则证成与实现的基础,使程序正义取得决定实体正义的优先地位。但在后正义论时期,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发生了"去程序化"转向,从单纯重视程序正义转向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  相似文献   

13.
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一种制度,构建合理的问责制,必须从法制环境与配套措施建设的角度入手,通过追究官员确实应承担的责任,促使官员合法、正当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真正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正义原则     
正义的核心含义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正义原则合乎自然道德法规和社会实证法规两种规范 ,它是一种秩序原则、行为原则、分配原则和评价原则 ,它还涉及到代际正义和国际正义问题。它要求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合乎正义地待人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作贡献 ,要求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正义原则践行的环境。正义原则的践行是一个机会平等原则、规则公平原则、分配公正原则等具体规则实行的过程 ,其践行的现状同其理想态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和政府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的努力逐步实现正义原则 ,使每位成员都能相近程度地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异化与越位作为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态,不但对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及政治格局的和谐有序有着相当的破坏性,而且威慑着公民日常生活中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作为最具司法权威的宪法诉讼制度,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秉性与高尚情操,运用一系列精巧的程序与实体设计,实现着对权力体系有序塑造的终极保障,从而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终极维护.  相似文献   

16.
正义作为一种理想和价值观念,始终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的。这也就是要求它必须借助于一种外在的载体方式才能实现,而法律的正当程序则是最好的选择。程序公正本身就是正义的一部分,程序公正着眼于机会的公平、平等,侧重于通过规范的程序性操作把正义从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的过程。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正义本身就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模式,要使这种模式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必须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公民个体的参与不能满足制约权力的效果,非政府组织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把公民个体的力量组织起来,参与到政府活动中,以达到制约权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缺乏公法限制的结果必然是谁控制、谁所有,消灭剥削的目的便不能实现。美国自然资源公共信托理论对代议机关和政府行使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施加了实体和程序上的限制,很好地维护了公共利益。我国《宪法》既包含了对政体、法治原则、平等原则、基本人权保障等方面的规定,也包含了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限制。这些限制要求国家将自然资源区分为国有公物和国有私物分别进行管理,必须分离自然资源的行政管理权和"剩余"所有权并交由两个独立的机构分别行使,必须将自然资源运用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并应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人征收影响费,以维护代际平等。  相似文献   

19.
论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谈论德治 ,应当注意它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以及限度等方面的意涵。在民主社会 ,“德治”首先意味着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的道德教育 ,其次意味着政府经公民授权对社会的道德教育。“德治”应当依法进行 ,不能突破法治的原则和规范 ,并应当注意自身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国家正义和社会正义是犯罪事实调查制度的合法性标志。国家正义要求在犯罪事实调查制度中保障公民的平等和自由,并通过程序正义的立法确认、制度化的司法独立和伦理善的意识形态的文化观念得以实现。社会正义是犯罪事实调查制度中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同等程度保护的社会原则。社会正义的个体权利观念和人权观念已经成为社会正义的实质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