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资本论》第二卷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是前面三章分析的小结.在前三章中,马克思分别考察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的循环(G……G’)、生产资本的循环(P……P)、商品资本的循环(W’……W’).通过对这三个循环形态的分析,尤其是通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的分析,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产业资  相似文献   

2.
<正> 经济的增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约束因素。因此,选择和建立一种能在一定时期有效地对这些约束因素作出调整的经济体制,是能否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一、经济增长的两种约束及其相互关系根据马克思对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P…W~′—G~′的分析可以看到,实际经济运行和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三方面的约束:1.初始货币拥有量和实际可支配资源量的限制,即G和W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并具有规模经济。这种约束可以简称为货币约束或资源约束。2.市场约束或需求约束,即生产的商品必须有  相似文献   

3.
若图G的一个正常染色使得G中没有长为4的路是2-边染色的,则称此染色是G的一个星边染色,使得图G有星边染色的最小颜色数为星边色数,记作x′s(G).文章给出了路和圈的弱直积图的星边色数:对于图Pm×Cn(m≥2,n≥3)的星边色数分以下三种情形:x′s(P2×Cn)=3(n≥3);5≤x′s(Pm×Cn)≤6(m=3,4;n≥3);6≤x′s(Pm×Cn)≤8(m≥5,n≥3).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在探索剩余价值的源泉时指出,在G—W—G′中,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也不可能发生在W—g′上。“因此,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因此,这  相似文献   

5.
<正>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中的W指的是什么?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包括劳动力商品、生产资料商品和生产的新商品。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由是: G-W-G″作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这三种具体资本运动形式的一般概括,因而其中的W不可能指任何实体商品,而只能是抽象化了的商品。从而认为,上述看法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见《政治课教学》1987年  相似文献   

6.
当前,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了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指导我们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资本论》第二卷,是继第一卷研究资本生产过程之后,专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所谓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作狭义的理解,是指资本运动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前后两个流通阶段,即G—w<和w'—G'这两个阶段。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资本流通的过程,就是包括了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的整个运动过程。总的说来,我们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资本流通,即把生产过程与前后两个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紧密地联系起未,把握住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但是,为了对资本的三种形态和循环的三个阶段分别作深入的研究,或者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8.
<正> 一、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三个循环的统一的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阐明了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三个循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的运动是在这三个循环形态的有机联系、辩证统一中进行的。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三个循环形态存在内在的联系。三个循环形态虽然各有自已的特征,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不仅每一个特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商品产品积压,货币资金循环中断,生产过程的放慢或停止,等等,仅只放在单个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或者单个企业货币资金循环过程中进行考察,不仅问题无法解释清楚,而且会把问题混淆起来,甚至还会掩盖问题的根源。这就是说,企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只是单个企业再生产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即仅只是企业内部因素所产生的问题,它还有外在因素作用问题。企业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的一部分,单个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或单个的生产货币资金循环,都只是社会总货币资金再生产过程的部分运动。单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或货币资金循环是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其他部分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企业面临的许多问题,正是这些相互关系运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只有把企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放到社会总货币资金循环过程中,或者说,放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货币资金循环关系中加以考察,或许能使问题一目了然,其根源也许会清晰可见,因为,这个运动过程会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生产者的商品如何进入流通,再如何由流通进入消费,就是说,商品形态与货币形态之间如何转换,如果某一单个货币循环过程出现障碍,会对其他单个货币循环产生什么影响,社会货币资金的循环会出现什么结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和资本的循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因为资金运动也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全部资金也要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要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亦有可借鉴的指导意义。产业资本是包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在内的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资本循环一般代表的货币资本循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在每一阶段资本形态都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即货币资本转变为…  相似文献   

11.
谢浩 《宿州学院学报》2014,(1):18-20,25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是产业资本的循环G—W…P…W’-G’。消费需求不足、资本需求不足和就业不足等三大危机时出现的社会需求不足,完全不同于基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以满足充分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凯恩斯主义危机治理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滞涨”这一结果,显现了该理论在解释需求不足危机理论上的局限性。当下中国经济出现的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其解决之道仍需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寻找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是开辟城市矿山的资源源泉。本文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其物质、价值和行为三个形态的循环机理是其产业链构建和有效逆行的理论基础。价值循环要考虑以自然资源资本和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成本来分析其价值保值与增值过程;行为循环要以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主体责任体系为纽带,分析其行为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物质循环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考虑各种物质形态的有效转换与有机联系,以实现资源到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3.
外汇收支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它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具有战略性意义,对国际经济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效应,从理论上弄清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很有必要。外汇收支与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资金(价值)和物质(使用价值)两种运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借助于资金的流转和运动来进行的。国民经济各种经济过程的继续运动,资金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转化,是不断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  相似文献   

14.
在图G与不相交图序列hn=(Hi)i={0,1,…,n-1}的广义字典积G[hn]中,若HiH,i=0,1,…,n-1,则将G[hn]记为G[H],其中G[H]是G与H的字典积.通过研究广义字典积P3[Pm]与P3[Cm]的Merrifield-Simmons指标,给出一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中,考察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考察剩余价值概念的形成,是从分析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开始的。矛盾是很清楚的。单纯流通就其物质内容来看,是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是物质变换过程;就其经济形式规定来看,是价值的形式变化,即价值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和由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的过程。商品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已经存在,流通既不创造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所以,这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辩证地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相互关系。他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的含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只有分层次理解,才能把握其含义的完整性;只有认识各层次含义的统一性,才能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社会主义含义分为价值观念形态(道德理想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灵魂贯穿渗透于理论和实践的社会主义之中.理论社会主义是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实践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践社会主义是价值观和理论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具体状况相结合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者根据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客观状况及其形态发展的总体脉络,将40年(1949—1989)文学形态历程划定为四个板块:社会再现形态(“文革”前)、传达理念形态(“文革”中)、人生经验形态(1977—1985)、本体多元形态(1985—1989)。当代文学形态发展轨迹,内在地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传达理念形态是文学形态的自戕,是封闭的极致;社会再现形态基本上也是封闭的,无论叙述角度、艺术结构还是文学语言,都反映了社会再现形态的单调与自足;而人生经验形态与本体多元形态则匆匆跨过社会再现形态而走向全方位的形态探索与试验。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来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的运动,而这种循环运动不断地反复,就形成了资本的周转运动。而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当一些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机器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时,同时又是另一些资本家出售产品,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于是,各个单个资本的互相交错运动便汇成一个整体运动,即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重写了多遍,“马克思善于把多少东西压缩到这个篇幅中去。”(《资本论》第二卷第8页)其主要之点有:  相似文献   

20.
剽窃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常理而言,偷了他人的东西可以构成盗窃罪。那么剽窃了他人的作品,能否构成剽窃罪?很显然,传统的观念是很难认可的。而现代的观念能否确认其犯罪呢?这是笔者愿与同仁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严重剽窃他人著作就是犯罪行为 知识生产是“人类劳动”生产中的一种形态的生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人类的生产形态的价值,就有必要从人类劳动结构这个源头探起。该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既有紧密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大侧面,即:(一)人的“肉体存在器官─—物质工具─—物质生产─—物质产品”结构;(二)人的“肉体反映器官─—语言思维(包括行为体语)工具─—知识(艺术)生产─—知识(艺术)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