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语言系统非常复杂,所以必然是不够精确的。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多数是模糊概念;人们相互交际使用的词句,多数是模糊词句。语言的模糊性质决定了语言中的许多有特点的现象。数词应该是可以表达概念的界限的,而在汉语中,这些界限常常被打破,产生出模糊义,除了语言结构的差异外,审美心理的差异是数词模糊义产生的重要条件,同时充分说明民族审美观念与语言形式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振春 《学术界》2007,(4):281-285
美国宪法保持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宪法文本语言模糊性是重要因素之一,两者关系密切.美国宪法文本模糊语言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它在宪政中发挥重要功能,并通过特殊宪政机制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3.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语用模糊现象需要研究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类型,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其本义旨在给语用模糊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并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美学意义上探索模糊语言,其实质通常体现在本体模糊和认识模糊的混合体,对语用合作原则的违反,对礼貌原则的遵守和对语言艺术的美学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瑰宝.模糊性作为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尤其广泛.模糊语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但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成为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模糊理论出发,探索了古诗词中模糊语言的英译.  相似文献   

6.
在交际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使言语表达更加自然、得体,更好地表情达意,产生独特的作用。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从显现与隐现的视角对模糊语言精确性特征的存现方式进行多层面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挖掘,目的是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模糊语言,使其在交际中发挥更大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礼貌原则看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语言是近几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它的探讨较多地集中于性质、产生根源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等基本问题上,对模糊语言的功能虽然也多有涉及,但主要是从语体学或修辞学的角度展开。本文试图引进语用学理论,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一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那些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语词。在特定语言系统中,总有些语词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虽然明确,但边界却不清楚,存在着亦此亦彼的现象。例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词分别指哪个年龄段,无法截然分清,这几个词语就具有模糊性,是模糊词语。语言…  相似文献   

8.
刘颖 《社会科学家》2007,(4):193-19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本文基于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围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个视角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旭 《学术界》2001,(4):263-269
模糊语言学 (fuzzylinguistics)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 ,其研究对象为模糊语言或模糊言语。目前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并有了较大发展。国内已有词典收入“模糊语言学”这一词条〔1〕。伍铁平教授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开拓者。他于 1 979年率先将美国伯克利的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实验室的札德 (L .A .Zadeh)教授的模糊集合(fuzzySets)理论介绍到中国 ,并运用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在《外国语》1…  相似文献   

10.
文章先界定了"模糊"和"模糊语言"的概念,进而从模糊的客观性、语言符号的模糊性、人类认知的模糊性、语用的模糊性等不同角度探究了自然语言模糊的根源.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存在模糊的语言形式。模糊语言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语言的模糊性既体现在语言本身,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如话语意义模糊。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模糊话语有很大的运用价值,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交际的固有特征,既对语言交际起积极作用,也会为欺骗和谎言提供滋生的温床。根据语言顺应论观点,由于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和目的与参照标准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模糊语言的正负面认知。模糊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语言使用协商、顺应和调整的结果。另外,模糊语言的产生与语义模糊、逻辑错误、语用模糊、文化知识缺省以及美学追求等原因有关。总之,它是人类交际普遍追求用经济简洁的方式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并遵循“省力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语用模糊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是极其常见的。本文主要运用动态语用学的方法分析俄语语用模糊现象。主要是从如何产生语用模糊这种言语现象的层面,结合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语用模糊产生的几种途径:违反合作原则,使用隐晦语言,个别词汇引起,句子结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非常灵活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在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进行自我保护,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虚拟语气、反语和双重否定句模糊句式。  相似文献   

15.
“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最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和计算机学家查德教授提出来的。1965年,他在《信息和控制》杂志第八卷第三期上发表了《模糊集》一文。正是查德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探索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伴随着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的出现,模糊语言学也应运而生了。伍铁平先生最早把模糊理论介绍到汉语研究中来。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初探》,概括地介绍了模糊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并透彻地分析说明了日常用语(包括汉语在内)的模糊性质。这两篇文章,引起了国内语言学者对模糊政府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很快就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模糊语言的专论和译作。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模糊语言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语言中,很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性的,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概念,语言的精确性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量。有些变量可以用上下文加以限制,以排除可变性;有些变量则无法用上下文加以限制,则产生了模糊性。由于词是构成概念的要素,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模糊词。  相似文献   

17.
霍红  刘猛 《学术探索》2013,(2):97-100
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创造语言的经济性。语言天生具有模糊性,它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符合社交情感需求,符合物理世界与语言相互映像的可能。因为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提高了说话人在话语中提供的信息的信度、详细度以及关联性,因而,模糊的语言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类属划分、语言及交际活动四个方面说明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导致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类属划分的模糊性,指称这些模糊范畴的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语言和客观事物或现象是通过认知活动产生联系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产生模糊反应时,其对应的语言符号必然具有模糊性;由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语言的模糊性成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语用模糊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或传达数种言外之力的语言现象。在此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语用模糊的产生和释义主要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参与,认知语境、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会导致语用模糊。受话人在释义中,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对话语进行信息加工来达到最佳释义,从而完成语用模糊的交际认知互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告功能,获取经济利益,商业广告语中大量使用模糊语言,在此用丰富的实例分析商业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言的具体应用,并且探讨总结模糊语言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