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神道"土金传"来源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吉川惟足首先在吉川神道中作了系统论述。山崎暗斋在垂加神道中把"土金传"与朱子学的"敬义内外"思想相结合,把儒家"敬"的观念神化并提升到政治统治的高度,通过宣扬对神的敬来达到敬畏最高统治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 日本的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世人所谈论的日本对"万世一系"的天皇崇拜、"地域集团主义"、靖国神社"症候"等诸多日本文化独有的现象,我们都可以从日本神道中寻找根源.  相似文献   

3.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垂加神道的创始者.作为一个"神儒兼摄"的思想家,他以儒家的"中和"、"中"之道为线索,认为日本的神道经典中体现了"中"之道.他还认为日本天地之神"天御中主尊"所蕴含的"中"即尧舜禹三圣相传之"中".他将朱子学理论与神道经典相结合,对神道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在寻求神儒之间共通性的同时,试图构建一套神道经典语境下能够彰显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神道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牛建科 《文史哲》2004,8(5):142-146
作为理论神道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日本的复古神道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复古神道以其"非习合性"特征丰富了理论神道的理论形态,在神性的提升与神灵观念的完善方面,对神道理论作出了贡献;同时以其内涵的"反体制性"因素在日本近代前夜的政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本民族心理及行为的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本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试述日本神道与武士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敬神崇祖为内容的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也是日本民族的主要感情生活方式;以忠诚勇武为内容的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战争道德,经七百年武士统治的积累,已积淀为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以其特有的信仰和祭祀形式,为武士道提供了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秀毅 《南方论刊》2008,(10):49-50,38
日本神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国民性的三个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重视自然。二是忠君爱国传统与民族凝聚力。三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8.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儒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儒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儒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吴昊 《南方论刊》2009,(6):64-65,62
神道教发源于日本本土,是日本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就一直秉持的宗教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儒、道等诸多宗教文化因素,最终形成了本国独特的民族宗教。作者认为,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其日本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动力,也可以说,神道教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逐渐丰富并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11.
日治时期日本神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神道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传播,带有浓厚的双面性格--一方面似乎具有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性格,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代表国家仪典的强势"道德"风格。如此双重性格,加上日本治台所谓"同化"政策的虚幻性,以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双方对"宗教"观点的差异性,造成日本神道在台湾、特别是被统治阶层间的传播,呈现出无法生根落实的面貌。 本论文除陈述具有"国教"地位的日本神道教,在日本治台50年间传播的轨迹,并藉此解析日本神道教无法在台湾社会"土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圣数"八"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数观念古来有之,对于数字语言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诠释.日本民族是一个酷爱奇数的民族,然而有一个特例,对于偶数"八"一直情有独钟.自原始部落民至近现代社会,"八"一直是植根于民众心里的吉祥数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八"的位置虽然是其它数字语言无法取代的,但其语义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于影响本民族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谣曲《项羽》是取材于项羽与虞美人故事的作品,这个作品的部分内容取材于《史记》,但主体情节是日本作家的想象与创作。日本作家想象的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虞美人草的传说在中国文学中还是可以找到部分因素。项羽与虞美人的故事传入日本之后,中日作家各自驰骋想象,有趣的是中日作家的想象往往出现暗合的现象,这种暗合的现象是由于中日类似的文化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威胁。这种对中国的偏见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角度对日本“中国威胁论”进行剖析,认为这种论调主要体现了危机意识、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依赖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要改变这一思维实属不易。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利用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去消弭“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这对我们从深层次把握日本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