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笛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3):257-258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音乐的基础课程,更联系着视唱、乐理、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所以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力争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7-258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音乐的基础课程,更联系着视唱、乐理、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所以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力争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谢建中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1):4-5
当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样往往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如果改“串”为“导”,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下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那么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何施之为”结构分析《殽之战》:“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中学语文课本对“何施之为”是这样注释的:“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此注不可从。“何施之为”有两种不同的分析。其一,可分析为:[何]施之为。“何”可释为“为什么”,作状语;“施”释为“报答”,作动词谓语;“之”释“它”,代词,指秦国,作宾语; 相似文献
5.
6.
戈致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单一性(只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是学习、理解前人的语言文字),我认为要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体系必须实现序列化。课程论“知识结构派”代表、美国的布鲁纳说:“不论我教什么学科,务使学生理 相似文献
7.
曾仲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4,(1)
一、中学要不要教文言文 目前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不主张中学教文言文,理由是:中学生要学的东西多,没有多少时间学文言文;学一点点,将来工作中用不上;弄得不好,会造成学生作文文白夹杂;至于将来工作需要阅读文言文的,可以在大学里学,或者中学文理分科,文科学生学;等等。另一种意见,主张中学教一点文言文。理由是:为了批判承古代文化遗产;工作中有时需要阅读近代现代的国内外文言资料;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要接触文言材料;文言中有些词语现在还用得上,学文言文对现代汉语也要好处;等等。 相似文献
8.
潘伟贤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一、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左与右” 文言文中“左”与“右”有着它特有的含义,它表示礼仪,与现代汉语表示方位意思完全不同。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渑池之会后,因蔺相如功大,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此处“右”,即上位,指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 相似文献
9.
火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近些年来,因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有的教师便将语文课上成了纯工具课,仿佛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领悟理喻是次要的,只须弄清文章包涵的基础知识就够了,至多,再从赏析的角度,讲讲文章的艺术方法。这种倾向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凡上文言文,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以解词为中心,以翻译为目的,把每一个字词的词义、词性、读音、用法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逐一弄清,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就算大功 相似文献
10.
高承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
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高承华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非常多,是一个丁口兴旺的“家族”。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也不少。它们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循?中学课本中对一些假设连词的注释是否正确?一些不常用的假设连词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编者未加注释,我们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古今距离年代久远,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就给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设下不少障碍,虽然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能为他们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但遗忘又常常出来捣乱,于是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就常常自觉、主动地使用些助读法。但是,他们使用的文言助读法又往往是单一、繁琐、无规律可循的。为了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助读法,我们这里试图对中学文言文助读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夏麟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一、“面”正反同辞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阎典史传) 中学课本将这两处的“面缚”均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亻面)。”张舜徽《说文解 相似文献
13.
朱广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1)
代词作为言语的基本词汇,应该是相对后起的。虽然自《马氏文通)即行此名,但代词的使用情况仍很复杂。杨树达先生言:“代字(即代词──作者注)所以代名,当以能独立用为原则。”(《马氏文通刊误》)所谓“独立用”,是指能独立称代和独立充当成分。现在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一考察,以补教材注释之不足,并且寻求掌握人称代词的捷径。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同属疑母,余、予──同为舌头音,互转。音韵学界认为:“我”、“吾”在上古是有声母的,读音是,在长期的演变中失落了声母,转为现代的零声母。这可从谐声字上得… 相似文献
14.
顾兆康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1,(2)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差异很大,不但词汇变动大,而且在用法上比起现代汉语来要复杂得多.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种种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君臣、尊卑、长幼、男女、上下之间的相互交往,要按一定的礼仪办事.反映在语言上,人称代词也就有了所谓“尊称”和“谦称”等特殊用语.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透过作品中人物不同称呼的窗口,就可以窥视到当时 相似文献
15.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16.
盛颖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充分发挥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教育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除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在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是不符合《大纲》要求的。一种是过分强调文言文的语言教学,逐字串讲,一字不漏,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文章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庆基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79,(4)
今年省中专统一招生考试的政文试卷中,属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共两题,在语文总分(60分)中约占28%(17分),其中解词五个,占五分;译写一段,占十二分.现就自己在阅卷工作中发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稍加整理并略作分析,希望能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林桂媚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美术字,是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它千姿百态,既美观又醒目,是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化所必须的工具,亦是美化校园、厂矿所不能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字早已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处理得好的美术字,就是一幅动人的画.由于幅员辽阔,城乡差别、师资不平衡,现行美术教材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人所任教的中学,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中学.在上美术课时总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唯独上美术字不受材料等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张爱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1)
德育 ,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它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就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学德育工作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 ,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此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并… 相似文献
20.
王化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Z1)
对于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很值得商榷。 一、注释不落到实处,丢开本义只注大意: 课本文言文注释应该坚待钉是钉、铆是铆,把注释落到具体的每一个虚实词上。有的注释落到了字、词上,有的,则只是注释大意;细读课文的人都会发现,课本中,对文言文的注释体例与其标准很不统一,这对尽快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