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李白诗歌的文化审视──评《李白与唐代文化》周熹李白无疑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巨人。在最近出版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一百个中国人》中,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谈到唐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而讲唐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杜。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1):70-73
李白和李颀的诗歌刻画了典型的盛唐名士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前代名士的影子,亦有盛唐名士的独特风采。在艺术手法上,李白和李颀都吸收了魏晋风度品评人物的艺术,重视展现人物仪容、风度之美,形神兼备地刻画人物。在风格上,李颀采用史传笔法写人,故重写实;而李白重视主观抒情,故多写意。二者刻画的名士形象艺术上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时代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时代具有"怀古"意蕴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怀古文学主题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文化心理模型制约着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民族文化积淀的心理过程和内在机制,引领着民族精神的返乡.  相似文献   

4.
自负、狂放是李白个性意识的主体,功成身退是李白理想的最基本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是与个性意识相一致的,它们充分体现了李白对功名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的陶醉.但是,这种生存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失落的迷惘感、知音难遇的孤独感、仕途多舛的激愤感及生命短暂的忧患感,共同构成了李白强烈的悲剧心理.  相似文献   

5.
康震 《人文杂志》2000,(3):92-97
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身处世俗功名中的尴尬.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使他异常鄙视世俗人群与腐儒.然而在于谒权贵时,李白却不得不使用各种世俗手段往来周旋,委曲求全;而且一旦他为当朝者所赏识,便呈现出安于富贵的庸俗心态.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矛盾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政治理想、政治见识以及政治实践上的主观期许与这方面的客观表现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因此李白虽有济世之志,却由于庸常的政治才干与见识而屡屡受挫,导致他一系列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可知其新颖独特,丝毫未染诗人现实的愤懑和尘世的喧嚣。这一现象是“诗仙”独有的浪漫主义文化性格,精心建构世外桃园的家园意识,民族心理深刻影响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白居易对日本古代和歌与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与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诗人,他们光辉灿烂的伟大诗篇不仅在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中流传下来,鼓舞和激励着汉民族的子孙后代,还给日本的古典和歌与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李白与白居易的伟大诗篇给日本的古典和歌与古典文学赋予了汉文化的底蕴,从而论证先进高度的文明向原始低级的文明传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其人其诗 ,特别是内容丰富、历时久远的李白故事传说 ,它们广泛持久的流播、衍绎和再塑 ,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现象”。李白其人其诗的超常奇异性、盛唐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传统的士文化社会心态 ,成为这一现象的生成机制 ;“三型李白论”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透析思路。求解这一文化现象 ,不仅对李白研究有拓展和深化的作用 ,而且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白家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究竟是陇西人 ,还是山东人 ;抑或是四川人 ,还是江苏人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其实 ,具有权威性的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和有关的史料皆证明李白生前在他的诗文中所述其家世的真实可靠 :“白本家陇西人” ,即陇西成纪人 ,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今绵阳江油县青莲乡 )为第二故里 ,系凉武昭王李 日高 第十一代孙 ,其远祖便是西汉李广。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黄山     
诗仙李白在黄山,在皖南,都曾留下仙踪佳赋。石男先生细心察访,慕风追怀,不经意间也显露了自己的诗人性情。《李白的黄山》因人及事,因事及情,人事物事交融,快意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1.
路成文 《阴山学刊》2003,16(4):36-41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读《李无亏墓志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出土的李无亏墓志,重点论述了两个关于西北史地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李无亏战死沙场的那次战争,为发生在694年同王孝杰克复安西四镇有着直接关系的一场抗击吐蕃与突厥联合进攻的沙州保卫战;二是将唐代沙州豆卢军的设置时间由原来圣历年间推至载初元年(690年)。  相似文献   

14.
袁晓松 《阴山学刊》2005,18(6):37-42
从心理学的人格生成理论出发,牛虻抑郁质气质的形成来自于家族遗传和早期教养方式;他少年期生活的突然变故和艰辛的流亡生涯是促使其性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而他内心情感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则是其人格多面性、异组性和内在同一性等动态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唐中后期新罗籍奴婢一度被唐朝社会广泛使用,该现象受到新罗和唐的共同关注,解决此问题的方式与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均为罕见。在海盗劫卖的表象背后,自然灾害是引起此现象的导因,而较强的国力、政府的重视以及种族、文化背景的认同是新罗奴问题顺利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期存在于唐朝的昆仑奴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我国大学生心理需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我国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围绕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结构、个体差异和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了不同时期大学生的需要特征。结果表明:有的研究提出的大学生需要种类缺乏清晰的界定;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局限,大学生需要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思过去,可以找到大学生心理需要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宋军风 《齐鲁学刊》2006,(1):110-113
唐代商人妇的家庭生活是复杂多元的。她们不仅物质生活颇有差等,而且精神生活也纷繁多样。同时,她们还有弥诚弥真的心灵寄托。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并非总是浪漫多姿的。认清唐代商人妇多样化的角色、面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家庭生活的全貌,更为确切地把握唐代社会的性别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是陈寅恪的独创。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以陈寅恪“胡化说”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地缘和血缘紧密结合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下,孝成为中国古代最原始、最稳定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是伦理道德范畴的价值准则,又是社会政治领域的行为规范。胡汉混血的特殊家族背景和登基为帝的庶子身份,又使唐玄宗对其尤为推崇。他亲为《孝经》作注阐释孝理,把“孝治”思想上升为重要的治国原则,以孝驭官。通过对官僚阶层进行孝道规范教育,维护和传递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实现和巩固政治秩序的和谐和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后期传媒文化的性质不同,它在清代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清代前中期,传媒文化发展到了中国古代传媒文化的顶峰和熟烂阶段,但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尚不显著。传媒文化在为清帝国政治大一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思想和文化专制的工具。清末,传媒文化实现了向近代化的飞跃,其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亦迥异于前,创造了独立于官方的强大话语体系,进而形成传媒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并峙的局面。传媒文化打破了单纯作为载体文化的功用和范畴,直接参与到清末新文化的创造工程中,促成了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亦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