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入手,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在译界颇受好评。从一种新的翻译维度——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译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结论”的模式,概括出深度翻译理念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及其对文化传递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出深度翻译的一些特点,纠正有关深度翻译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对比分析了杨完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读性强,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和Larson各自提出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模式,Nida模式只重视表层结构研究,而Larson模式只重视深层结构研究,如何结合两者优点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和文体信息上的对等传递值得探讨。译者作为语义和文体信息传递者,翻译中经常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通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各具特点,在实现语义和文体信息对等传递中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与杨宪益、戴乃迭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霍克斯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即采用翻译理论中的归化方法,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使作品内容以更加愉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杨宪益、戴乃迭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7.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主要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文化专有项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语言(英美强势语言和外来文本)与权力对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古典名著《红楼梦》最有影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思译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范畴,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是文化典籍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词语处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颜色词、象征词、称呼语、宗教词以及谐音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比较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明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得出二者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译者的翻译策略,受其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并继而影响了翻译最终的结果。对《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晚韶华》一曲两译本的分析表明,从英语读者的角度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了异化策略,即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霍克斯的译本则采用了贴近目的语的归化策略。异化对于源语文化而言固然忠实,但对译文读者而言,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归化对读者而言易于理解,却狭窄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应将两种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比较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英译版本的死亡委婉语的翻译,指出两种译本的翻译各具特色.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英译中,译者在较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亦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委婉意图.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梦》的礼俗翻译比较看译者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备的一种素质。通过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A Dream;of Red Mansions和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前八十回 97个礼俗辞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评述两位翻译家:中国的杨宪益和英国的霍克斯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和再现原作审美体验等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正确地认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持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译例比较分析《红楼梦》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约翰·阂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翻译行为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要求,对文化专有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从而取得特定翻译目的所要求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化信息冗余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研究者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研究,也要注重文化现象的探讨。文章运用"文化信息冗余"这一概念,着重从异语文化中的生活习俗和宗教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的译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增加适当的冗余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并提出文内补偿和文外加注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跨文化翻译中增加冗余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代语料库的技术,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 Conc3.2.1w对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类符/形符、形符数、平均词长、高频词、平均句长、语篇衔接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译本具有一个共同的翻译特点,均倾向于运用相对普通及通俗易懂的词汇和语言,以便于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的内容;词汇层面上,杨宪益译本强调译作的文学特点而霍克斯译本的用词相对狭窄,表达也更加口语化;句法层面上,霍克斯译本的平均词长比杨宪益译本的平均词长更长,这表明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较倾向于增添修饰词语;语篇层面,杨宪益则倾向于运用连接词作为衔接手段而霍克斯则倾向于运用介词短语作为衔接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两个优秀的全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中,不同的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结合具体译例对《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比较与评判,可以看出霍译本比杨译本更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量重构原文的委婉色彩。就形式而言,杨译本霍译本都与原文有所偏离;但在内容上,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原因在于霍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中死亡委婉语的内涵与特色,在忠实反映原文的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注意重构原文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