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初统治者在"顺性而抚"、"以诚相待"观念指导下,在西域地区实行了"薄来厚往,怀柔远人"的朝贡贸易政策。在明朝中央政府主导之下,明初西域朝贡贸易规模庞大。为了保证朝贡贸易有效进行,明朝中央政府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有明一代,西域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但是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2.
面对明初西北边疆和西域地区多未归附的局势,明太祖朱元璋秉持"推诚待人,恩威并施"的理念,分别采取了怀柔招抚、"断匈奴右臂"、朝贡贸易等政策,逐渐完成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战略部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迫于明朝当时国力有限和周边军事压力,明太祖对西域地区未能施加有效管理和有力影响,造成帖木儿王朝势力做大,给明朝西北边疆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立国于天山以南广大地域的叶尔羌汗王朝,通过吐鲁番以朝贡的方式,同中原的明朝保持着经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尽管间或也有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但从未中断朝贡,他们视同明朝往来为“金路”。所以在汉文典籍及私人著述中都保存着大量而可靠的关于西域,特别是吐鲁番的情报,可以同穆斯林史料相互补充,参证,校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明朝中央政府运用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法。从《明史·西域传》(以下简称《传》)的记载可知。在军事上,坚决打击扰乱贡道的行径,并且设立卫所加强管控;外交上,积极派遣各类使臣出使各国,加强官方交流;经济上,运用朝贡贸易对西域各国、各部落加以制衡;文化上,遵循各地不同的信仰、民俗风情统治各地。这些方法的运用为明朝有效的经营西域,防御蒙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刊在《明史》卷332西域传四的撒马儿罕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朝贡记录为中心的年代记(编年体形式的部分)。乍一看,这是很整齐的,好象是把《明实录》概括、整理而成的。但是,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它并不一定都是简单地摘自《明实录》。 那么,先看一下这次所考证的《明史》撒马儿罕传“成化十九年条”(把全文分成a、b、c、d、e、f六个部分,是因为便于解释。以下,别的引用史料也同此)。 《明史》  相似文献   

6.
由于《明实录》“国史”的权威地位,明代君臣各派均将之作为争夺的一个制高点。于是,作为明朝政府组织修纂的史书,《明实录》便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明代政治和权力斗争之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君主干预修纂,借机贬斥与自己有仇怨的前任君主,以立己威,巩固统治;二是史臣利用修纂实录的机会,攻击政敌,任情褒贬;三是明末政治集团染指《明实录》,利用该书进行政治决斗,由此导致了该书曲笔诬饰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由于《明实录》“国史”的权威地位,明代君臣各派均将之作为争夺的一个制高点。于是,作为明朝政府组织修纂的史书,《明实录》便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明代政治和权力斗争之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君主干预修纂,借机贬斥与自己有仇怨的前任君主,以立己威,巩固统治;二是史臣利用修纂实录的机会,攻击政敌,任情褒贬;三是明末政治集团染指《明实录》,利用该书进行政治决斗,由此导致了该书曲笔诬饰的泛滥  相似文献   

8.
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是明朝朝贡制度完善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朝贡事务,不仅设置完备的机构,在朝贡的组织过程中也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对朝鲜的特例,使明朝与朝鲜的朝贡关系比其他朝贡国更为密切,给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朝定鼎南京后,鄂西土司陆续表示臣服,积极前往贡马。考察鄂西土司贡马的频率和规模,以嘉靖四年、二十二年为节点,可分为三个特征迥异的阶段。贡马不仅仅是土司履行义务的载体,更是土司开展文化交流和赎罪的工具。嘉靖帝令土司贡马"易银储库"后,贡马数量骤减,也反映明代马政发生显著变化。鄂西土司的贡马未能发展成为"茶马互市"制度或朝贡贸易,原因在于其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贡马不仅彰显明朝对鄂西土司的"羁縻"性质,更是中央王朝与鄂西土司互动的媒介,是明朝在武陵山区构建有效统治秩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1.
"清议"是我国封建时代在官员士大夫和上层民众中形成并具有广泛影响的坚守封建正统的伦理道德要求的舆论活动,对君主和国家治官而言是值得重视和依靠的力量,而明朝的"清议"在治官中所发挥的作用既明显又特别持久.本文通过对明实录人物资料集的集中整理分析,在学术界首次根据其取向全面介绍和简要评价了明朝"清议"的13种主要类型及其对于治官所发生的影响,生动地揭示了明朝能维持一个世纪官场的相对清明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一些篇章涉及到中国与异域的交流状况,是当时中国的海外政策在文学中的投影.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朝贡为主体的对外政治关系:朝贡和私人贸易相结合的对外经贸交流:伴随着政治、经济交流而产生的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明史·宰辅年表》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的四表之一。该表以《明史稿·宰辅年表》为底本,并参据明朝"国史"《明实录》编写而成。由于缺乏对史料的辨析及必要的考证,该表较为粗疏,质量并不高。而由该表的编写,可窥见《明史》修纂取向的变化,及其在清代学术风尚变迁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诗言志、以文记事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竹枝词则聚合两者功能,广为传承。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完美地结合了诗的"志"和文的"事"功能,作为一名西域文明的热爱者和研究者,他以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西域的史地风貌和民俗风情,从历史认同感、空间一体感,以及对西域民情风俗的认同感三方面来表达他对西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明代会同馆在明代朝贡贸易较为兴盛的前期、中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掌管。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 ,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 ,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 ,采取封闭自守政策 ,从而妨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史学研究总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史料的研究对史学研究影响很大。明代现存最为原始的史料首推《明实录》,《明史》、《明通鉴》等一系列史书大都源于此书。从这个意义上,《明实录》可以说是明代史学之源。谢贵安先生的《明实录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乃是对明史之源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晶。研究明代历史,首先碰到的就是史料问题。与清代相比,明代没有像清代那样大量而完整的原始档案,现存的明代档案仅占明清档案中极小的比例,且比较散乱。此外,尽管不断有明代文物出土,但其信息容量却较为有限,因此要想研究明史,必须首先利用由明代原始档案删繁就简、编纂而成的《明实录》。《明实录》现存十三代帝王实录,共2965卷,1600余万字。其内容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物、民族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明清时期蒙古社会体制发生变化,其经济贸易市场形式也发生一些新变化。明清时期,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所需的农耕经济补充大多以朝贡的形式来进行。蒙古游牧经济除了平时民间交易和"马市"之外,朝贡这一政治色彩浓厚的方式也是对游牧经济的补充。蒙古民族通过朝贡接受政治色彩浓厚的条件并改变传统的抢掠性军事行动,同时中原朝廷也达到了稳定北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历代稽勋录》是一本系统记载五代以来,湖南永顺彭氏历任土官、土司生平事迹与功勋的私家著述。书中对元末明初永顺土司归附明廷时间和经过的记载,与《明实录》、《明史》等史籍存在差异。本文意图通过对上述史籍记载之间的差异展开研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还原差异背后潜藏的历史真相。研究认为,《历代稽勋录》有关永顺土司归附明廷的记载是真实的,进而证实了它作为史料的可靠性。此书记载的真实可靠,一方面有助于更加清楚地了解元明之际某些特定历史进程的真实经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认识与解读各种官私文本史料,揭示同一史事记载互有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保持典型的“册封一朝贡”关系。但在传统华夷意识的影响下,朝鲜使臣对待清朝的态度远不像对待明朝那般恭谨虔诚,表现出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迫于满清的政治压力履行历年的朝贡义务;另一方面,基于“小中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又对文化底蕴相对贫瘠的清人持有排斥的情绪。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朝鲜文臣李宜显两次以正使身份赴清,根据沿途见闻撰写了使行日记《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两部作品逼真摹绘了18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并将笔触深入士人群体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士人的华夷观,可作清代朝鲜士人文化心态研究之益助。  相似文献   

20.
一、前  言自古以来 ,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兴亡的历代游牧民族中一直就有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活跃的现象。不论是从元朝退出中原到漠南蒙古归附清朝时期 ,还是俺答汗(altanqaγan) ① 经营右翼蒙古时期 ,以土默特平原为中心这种从中原逃难或被俘虏的汉人数量逐渐增多 ,出现了被称为“板升”(bayising)的聚居地 ,他们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然而 ,当探讨俺答汗强盛时期的蒙古与明朝的关系时 ,重大的转折点应该 1 571 (隆庆五年 )年的隆庆和议。隆庆和议之后 ,右翼蒙古和明朝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朝贡和贸易 ,右翼蒙古贵族对明朝的大规模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