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在中亚楚河流域建立的西辽政权,与金朝及西域民族均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形势的变化及西辽政权的发展与军事实力的增强,西辽与金朝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并且西辽与东、西喀喇汗王朝相互依存,与花剌子模、乃蛮也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公元751年爆发的怛逻斯会战是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间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冲突,也是东方的中国与中亚穆斯林间第一次大规模冲突。这次会战唐军失利,阿拔斯王朝确立了在中亚的统治,使许多中国的科学技术西传,同时,伊斯兰教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知,有了明确记载。公元1141年的卡特万会战是西辽军队同以塞尔柱王朝为首的西域联军的冲突,也是中亚历史上继怛逻斯战役后,中国军队和中亚穆斯林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这次会战使西辽确立了在中亚穆斯林世界的统治,声名威震亚欧,与恒逻斯会战相比,对中亚历史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形成中世纪中华文化西传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3.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的开发和形成,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实现的。亚洲西部,即西亚、南亚、中亚路线的开发、开拓,是其滥觞期。欧洲段的开发及其与西亚、中亚、南亚的联通,是其雏形期。中国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及张骞通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和开通。古代丝绸之路能够长期存在并有效运行,有诸多推动它运行的重要因素。其一,沿途各国,主要是沿途各大国的主动开拓、经营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维持的主导力量。其二,沿途各国对交通道路的修建,为丝绸之路的运行创造了实际的基础,是丝绸之路得以运行的最重要的条件。其三,遍布于欧亚大陆各交通要道上的大小城镇,是丝绸之路网络上的结点,是丝绸之路运行的支柱。其四,丝绸之路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商品的互补性、开拓和维持丝路动力和目的的多样性,是丝绸之路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既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宏扬,又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并在完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为更好地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应深入理解和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意涵,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结构上的新特点;应在取得更多国家认同上多下功夫;应积极主动,多措并举,推动和引导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地优势,特别是要把我国的边疆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应充分发挥现有国际和区域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西辽王朝(1124—1211年)虽在中亚统治仅88年,但在中亚历史上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统治局面,并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传播我国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中亚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在西辽统治下哈萨克草原主要是哈萨克族的葛逻禄、康里、突骑施(乌孙)各部,另巴拉沙衮地区还有不少回鹘族,但由于西辽首都虎思斡耳朵位于哈萨克草原,因而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哈萨克草原。而西辽建国前后又去了不少契丹族人和汉族人,这些契丹人和汉人主要是在西辽统治中心的哈萨克草原,当然其附庸国的高昌回鹘及东西喀喇汗朝地区也分布着契丹人和汉人。  相似文献   

8.
耶律大石西行纪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2世纪上半叶至13世纪初,在中亚,出现了一个契丹族人建立的国家政权,史称西辽(又称喀喇契丹)。它是由中国境内北方民族的一支西迁中亚后建立起的强大帝国,历时近九十年,在中外历史和中亚史上留下了重大影响,是一个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和值得深入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王朝的创建史,即耶律大石率族人西迁中亚的行军路线及活动情况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以前,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即巳存在商品交流关系,但那时的贸易未必是直接进行的,中亚人来华旅游或定居之例似亦罕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各国与汉朝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双方的使者往来不断;直接的贸易从此畅通,中亚的商人开始以中国内地为其重要的市场。同时,汉武帝之平定南粤,又为海上交通创造了条件。中亚人除了取道陆上的“丝绸之路”来华以外,也经常通过印度,由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后,到了东汉中期,班超驻节西域达三十年,恩威并著,击败月氏,远通条支,使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汉书·西域传论》云: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治理西域的基础上,唐朝对西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看,西域实行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的共同管理;从管理的模式看,唐代根据西域东、中、西地域的不同对西域实行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在东部地区实行和内地一致的郡县制度,在中部实行军府管理制度,在西部包括今中亚部分地区实行遥领的羁縻州府管理.整体看来,唐代对西域的地方管理制度模式卓有成效,有效保障了唐代西北政局的稳定和丝绸之路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14,(2)
正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的西辽,统治期间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弘扬,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并且维护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的稳定,推动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使世界很多国家认识和熟悉了中国,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上诸民族在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共处的整合类型。  相似文献   

15.
回回在丝路上的崛起 14世纪中叶,大明帝国和帖木儿帝国几乎同时兴起于东亚和中亚。而处在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天山南北地区自然成为一缓冲地带。两大帝国竞相调整各自在这一地区的一系列政策,以求其消长向背能有利于自己。于是,在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一百多年中,明王朝和以帖木儿帝国为首的西域诸地面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友好来往。  相似文献   

16.
论西辽的政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治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西辽的政治制度与天祚帝以前的辽朝虽有很大差别,但仍有继承关系。它是耶律大石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基础,从上到下对辽朝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后创立的,并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甘英未到大秦而中止西行,不是因为惧怕海上的艰难险阻和当地各种恐怖的传说,而是受当时社会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甘英之行将“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加深了东汉对西域地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义来看, “欧亚现象” 是指在欧亚大陆结合地带发生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一种因战争而 引发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现象, 以及后来又因经济目的而展开的地缘和资源争夺现象。 “欧亚现象” 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希波战争。 随着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失败, “欧亚现象” 有一段寂静期, 并持续到张 骞出使西域而打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古丝绸之路。 在大航海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取代了陆上 丝绸之路, 但内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基督教世界的宗教和地缘冲突, 依然演绎着 “欧亚现象”, 且延续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帝国本是一种秩序, 但后来成为了一种 “利维坦”, 总是以地缘政治为目的进行霸权 扩张, 从而产生了诸多 “帝国后遗症” 现象。 不过, 乌克兰危机演绎了欧亚 “帝国” 借用地缘政治进行霸 权争夺的最后一抹余晖。 不管这场战争的性质和胜败如何, 从战争艺术看, 俄乌战争具有元宇宙特性, 因而 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写本P.3532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了8世纪前半叶丝绸之路沿线西域、中亚、印度诸地29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政治军事、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各国宗教信仰情况的记载,十分丰富而具体,可与两《唐书》《大唐西域记》《佛国记》等文献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记载丰富于他书,有的甚至不见于他书,对唐代丝绸之路社会历史与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苏丹 《南都学坛》2008,28(4):39-40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我国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先河,在极大地丰富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西域音乐的传入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