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凭激情的行动去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应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主体——人的作用,坚信人定胜天,主张"向自然开战",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则重视不够。毛泽东的人与自然观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既要改造自然,又要关爱自然;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破坏资源和环境。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与自然的双向关系中,社会起到了一种媒介和能量放大器作用,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成就了人的认识能力,而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通过社会来进行,同时自然界对人的各种警示通过社会媒介传递给社会个体,促使其行为改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注意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又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过去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当前迫切要求人们必须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认识上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广制定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用道德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表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界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环境正义属于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社会正义,自然环境被排斥在正义关怀之外.为了使自然环境成为正义安排的对象,须建构一种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环境正义.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正义既以人的道德自觉为基础,又从某种意义上内在契合着正义的相互性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拥有平等地位的正义,从而确认人对自然的尊重;二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公正交换的正义,以担保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早期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统一于社会。马克思的早期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重点考察人类社会的特定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因而,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实践基础上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解读无益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控制自然这一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控制自然”的观念导致的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其深刻的根源是人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自然与控制人这两方面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内在联系,控制自然只是控制人的表征,控制人才是控制自然的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解释 ,“人定胜天”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与“优胜劣汰”。中国的“人定胜天”有胜天命 ,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 ,建立社会秩序与创造人类文明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际关系的和平共处 ,其中包括保护弱者的内容。人类如果无限制地盲目征服自然 ,强者淘汰弱者 ,那么人类可能成为当代恐龙 ,从地球上灭绝。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以人创新、贮备、使用的知识作为资源,使知识经济与人的关系更为紧密。知识经济终极关怀的目标是人,建构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化发展模式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知识经济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手段与有利条件,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人类必须摆正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以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强调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保障。当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明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议题。通过文本细读,透过生态批评的视野,呈现了斯坦贝克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到断裂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刘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前人与自然的和谐面面与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后人与自然的冲突画面,并进一。步发掘斯氏对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深层文化原因所做的探索,阐述斯坦贝克作品的丰富性,指出他不仅仅是个“左翼作家”,还是一位颇具环境意识和生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现代化的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蔓延全球的生态困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它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社会生态论者认为生态难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应用引发人地关系的对抗,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人为本",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性统治形式,才能够重建社会生态平衡,进而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精神生态论者认为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自然生态失衡,只有通过精神自由的回归重建精神生态平衡,才能够推进个体生命秩序与自然生态秩序的辩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是辩证有机的"生态大系统",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对于自然,呈现出顺应和超越的双重关系.自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以因果链条等形式出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文化的合理性还体现着人类的目的性.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用自然之所有创造出自然之所无,是文化的根本价值.新文化运动用自然主义反对传统的道德主义,要求把文化和道德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反映的是现代性对于传统性的反叛.但其基于进化论的自然主义思想方法,却有将人的存在还原为自然存在的潜在危险.须知,不顺应自然,人可能还不如动物;不超越自然,人还只是动物.我们应同时超越传统的道德主义和五四的自然主义,在全面把握文化与自然关系基础上重新解读以父子之道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