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体现了国家刑罚权的谦抑性,同时尊重了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意愿,突出了被害人的地位,是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刑事司法中中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由于刑事和解往往被误认为是“以钱买刑”,且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导致刑事和解工作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难题。本文主要从检察实践的视角对刑事和解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实践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刑事和解工作走上正规。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在于保障被害人权益,尽快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本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刑事诉讼制度连贯性角度出发,以自诉案件调解制度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制度、辩诉交易制度为例,探讨刑等和解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协调与对接。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是控辩双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对话和协商,就刑事纠纷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从而终结诉讼,不再将案件移交法庭审判的活动。国家与被追诉人之间的"刑事和解"和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刑事谅解"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刑事和解主要包括宽宥型、合作型和妥协型三种类型。我国和谐司法语境下的刑事谅解与西方恢复性司法语境下的刑事谅解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但都旨在促进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协商。刑事司法环境的优化与刑事谅解机制的出现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当以刑事谅解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刑事纠纷的一种解决方式,其重要理念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因其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刑事和解有助于加害人的改过自新,有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适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它有利于化解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与我国时代背景和法律文化相结合的规范、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制度是基于有利于对被害人补偿,有益于对加害人改造、有利于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的考量而建立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刑事和解是一个需要充分定义的概念,以防止制度的滥用或误用。这中间既包涵了对于刑事和解概念本身的界定,也包括了由于我国的其他配套制度与他国的不同,而使得刑事和解制度在使用中应注意的特殊问题。本文也是从概念本身,和分析相关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着手来浅析刑事和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是一种正在我国倡导和推行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刑事和解制度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同时刑事和解对于刑法价值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我国司法实践中和解的事实与新时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罪行法定原则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专门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程序作特别规定,末成年人刑事和解的适用程序和案件范围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尺度难以把握。本文以刑事和解在未成年人重罪案件中的适用为视角,分析利与弊,以期对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与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目前并非一个法律制度的安排,是具有刑事政策的操作规范。本文对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制度起缘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被害人——加害人”和解尝试方案,随着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提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机关的全面贯彻,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已逐步试用,但由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立法规定,其在适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范围、禁止性条件和程序,司法机关定位和职能不明,缺乏案件质量回访机制,对不起诉的加害人缺乏教育和监管机制等,由此提出对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4):268-268
作为一种全新的犯罪处理模式,刑事和解制度蕴含了被害人恢复、犯罪人恢复及社会恢复等多种价值的综合保护,该制度不仅回应被害人保护政策,更是以监禁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的补充。作为一项先进的司法制度,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土资源对其合理成分加以吸收。  相似文献   

13.
陈申燕 《决策与信息》2013,(10):21-21,135
刑事和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节约国家司法资源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兼顾好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国家三方之间的利益。刑事和解的检察监督应根据刑事和解本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依法监督、理性监督、协商监督,让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发挥恢复正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锋 《决策探索》2009,(12):55-56
刑事和解制度来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和解尝试方案。那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发生了一起破坏艺术作品的犯罪案件。鉴于两名犯罪嫌疑人都比较年轻,该县一名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的缓刑官员说服了本案法官,同意让两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与所有被害人见面,两位年轻人当面承认自己的罪行,诚恳赔礼道歉,并对造成的所有损失给予经济赔偿,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一致同意对其从宽处理,法官最后决定对两名年轻人宣布判处缓刑。这种解决方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刑事和解制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拥有1200多个“被害人——加害人”和解项目,其中美国和欧洲占75%。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是西方司法实践的一项创举。而一个制度能否为另一社会环境下广大群众所接受、能否带来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规定是否合理,其中制度具备经济性与否就是其最有力的评判标准之一。 因此,本文从跟踪刑事和解制度发展状况、探讨刑事和解制度理论依据出发,以分析刑事和解的经济性价值为重点,最终探索刑事和解的可实施方案,寻求刑事和解制度合理的构架及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典型的公法,刑事诉讼法以国家公权介入为主体,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此基础上兼顾私力合作的精神,将刑事和解作为特别程序纳入其中,但国家主义的公法制度与私力合作的刑事和解存在一定的不协调,这一问题在审查逮捕与刑事和解两部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发现这方面的问题。新刑诉法在细化逮捕条件、严格控制逮捕范围的同时,明确了应当逮捕的情形,也就是所谓的强制性规定,但这种强制性规定与刑事和解制度发生不协调,尤其在提请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曾经故意犯罪的轻伤害案件上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浅析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制度是西方刑事法学的伟大创举,在轻刑化日益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的当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已司法机关成为处理轻刑案件的重要选择。但是刑事和解在我国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尚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在刑事和解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其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上存在严重缺位:理论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深入研究,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规范,实践上对利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投入,同时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想.首先,应确立刑事被害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内容;其次,制定我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指引〉,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最后,建立刑事被害人融会救助机构全国网络系统,并对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20.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部分,符合诉讼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不起诉制度本身设置上的一些联疵以及在具体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偏差,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内在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因此,本文在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