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沸沸扬扬的胡斌飙车致人死亡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当事人胡斌的飙车行为究竟是以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依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区别的角度入手,剖析本次飙车案争议的重点,为罪名的界定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近期醉酒驾车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该行为的定性出现争议,究竟是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本文以“12.14”成都醉酒驾车案为倒,对醉酒驾车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规定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本罪的具体行为与方式.导致“危险方法”没有限定。三鹿奶粉案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张玉军等人被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笔者认为定罪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发生在2008年底的孙伟铭无证驾驶且醉酒驾车造成4死一重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法院一审认定孙伟铭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审孙伟铭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起恶性交通事故,肇事者一审被法院判处死刑,在意料之外,同时也引起了的刑法界的争议——醉驾到底该不该判死刑?  相似文献   

5.
治醉驾该不该用“重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发生在2008年底的孙伟铭无证驾驶且醉酒驾车造成4死一重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法院一审认定孙伟铭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审孙伟铭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起恶性交通事故,肇事者一审被法院判处死刑,在意料之外,同时也引起了的刑法界的争议——醉驾到底该不该判死刑?  相似文献   

6.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大类罪名,该类罪名中“公共安全”应当怎样来界定呢?对于“公共安全”的内涵的界定将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相应犯罪的认定。本文将结合理论界对“公共安全”的不同认识进而阐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传染病人传播传染病的行为是指传染病人确诊传染病后,仍然在社会公众场合与不特定人进行密切接触的行为。文章基于客观构成要件及主观构成要件就传染病病人传播传染病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分析,并尝试讨论刑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交通肇事事件频发,“孙伟铭案”、“胡斌飙车案”等一再进入公众视野,相关问题的争论亦不绝于耳。学者们对交通肇事罪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交通肇事罪的成立是否以行政违法、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以及该行政责任与刑法上的责任的关系如何,学者涉及较少。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赪 《决策探索》2014,(16):80-83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决策与信息》2010,(10):43-43
交通肇事罪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文从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的角度,对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交通肇事罪所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交通事故也有迅速上升的势头,成都孙伟铭、南京张明宝案以及杭州飙车案等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专家学者的强烈建议下,刑法第八次修正案草案在涉及醉酒驾车方面,或许将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本文结合有关刑法的价值,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在“醉驾”等方面的经验,建议慎重将“危险驾驶罪”列入刑法,消除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刑法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酒驾”行为严重地危害到公共安全,成为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是一种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将“醉驾”行为入罪,既有利于较好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现状,又能构建一个“严而不厉”的刑事法网,以防患于未然。本文介绍了“酒驾”行为的含义,分析了“酒驾”行为屡禁不止的诱因和产生的危害,重点分析了“醉驾”行为入罪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了“酒驾”行为的法律处罚和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二审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对"危险驾驶犯罪"条款进行了再次修改,进一步加大了对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刑法此次修改来看,对于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如果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后,是否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刑并未明确。  相似文献   

14.
忆晚年朱德     
张宝昌 《领导文萃》2011,(23):51-54
“立法事大。一要慎重,二要宣传” 1959年.朱总司令当上了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对立法工作非常重视,不仅专门约彭真副委员长交谈有关立法事宜,还邀请有关专家到中南海西楼大厅座谈讨论。一次有两位法学工作者来谈“刑法”问题时,朱德对“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5.
维权莫违法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3月14日就消费者怒砸“双菱”空调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相关被告人也被判处罚金各3万元。法院认为,被告人不通过正当渠道解决质量纠纷,假借“维权”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肆意诋毁他人的商品声誉,这一行为已明显超越了维权的合法界限,给他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应当予以处罚。消费者买了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因此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确实令人同情,他们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无可厚非。但一些消费者这些年似乎被“惯”坏了,不论其投诉理由是否成立,都得到社会的同情…  相似文献   

16.
破坏电力设备罪作为一种贪利性犯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等其他侵犯财产性的犯罪有所不同,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特点,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刑法修正案(八)》新规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从罪状表述来看,似乎在表明本罪的设置目的在于处罚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这种“赖账不还”的行为,本罪被俗称为“恶意欠薪罪”就反应了这种普遍性认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刑,体现了刑法保护劳动者的财产权、尊严权的立法精神。目前对于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及适用认定问题仍有争议,本文立足于立法理论及实践,对犯罪构成、认定等问题进行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了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此后,司法解释和刑事立法对该罪的规定又几经变化,由于立法对客观方面规定得不够科学、明确,司法解释又没有准确解释出立法之内涵,使得人们对这一危害行为在认识和处理上存在一定分歧。要准确认定该罪,有必要对其客观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本文拟就挪用公款罪客观表现中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9.
猥亵妇女罪以及猥亵儿童罪是新刑法分则中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关于猥亵类犯罪的一款规定,是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突破。而关于该类罪中对于“猥亵行为”的认定,却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本文力求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对“猥亵行为”的认定做深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20.
孙陶 《经营管理者》2013,(19):236-236
以温岭教师虐童案为典型的虐童案件频发,由于现行刑法对于此类行为尚无明确的定性。对此,学界有将其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侮辱罪、猥亵儿童罪、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以及增加新罪——虐童罪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对于该行为,不应另立新罪,而是建议在扩大虐待罪主体范围的前提下以虐待罪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