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本文选择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原因以及其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相关理论。接着,本文分析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明确其政策目标。在实证部分,本文选取了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根据得到的等式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影响效果。本文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针对实施结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娅 《管理科学文摘》2011,(23):157-158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决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已走过27个年头。其间,人民银行先后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从最初的法规上升为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人民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通货膨胀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通过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梳理和把握,研究分析基层央行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对于基层央行进一步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护辖区的金融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准备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4.
<正>存款准备金监控管理是基层央行履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方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加强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对保障金融机构支付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存款准备金日常管理和考核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区域金融稳定和金融生态安全,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金融机构缴存款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存在漏缴、少缴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2007年至08年9月25日,我国政府先后调整了16次存款准备金,但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运用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存款准备金作用的有限性进行分析,说明准备金率政策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方法,采用2008年下半年的三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2010年的六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的相关数据,对每一次调整前后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存款准备金的变动,使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水平及倾斜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存款准备金的降低,一方面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下移,另一方面,长短期利差扩大。相反,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国债收益率曲线上移,长短期利差缩小,曲线变得平坦。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以来,央行为了解决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过热的问题,已连续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罗列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情况,探求其背后的原因,分析它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研究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对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利率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对抑制通货膨胀有一定作用,而外汇占款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乃至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应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一般分为结构监管和行为监管。主要手段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等。目前,各国监管当局对所辖金融机构都普遍实行了固定的最低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率标准和最高的资产限制比率,这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的监管。下面分别分析以上三种监管手段的有效性:一、对存款准备金率要求作为运用最早的审慎性监管手段,它是指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以应付存款者在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取款要求,它存在的一个假定前提是不发生存款人挤兑现象。如果银行按规定持有的准备金水平正好足够满足在没有发生挤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界定,从隐形存款制度的制度缺陷和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制缺陷揭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以美国为例阐述了国外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整客户结构。“发威”存款市场 2004年.广东省分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84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新增582亿元,新增四行占比近32%。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一方面。存款稳定、现金流充裕的行政事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客户占比逐步提升.1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客户已成为该行企业存款的主体。从2002-2004年该行累计新增企业存款329亿元.年均增幅达14.3%。另一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对存款者心理的调研和分析作为出发点,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我国现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存款安全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我国国情下存款者存在的潜在挤兑行为,进而探究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还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0,(26):30-31
2009年受企业经营向好等因素影响.各地区企业存款增长加快。年末.32地区企业存款余额224688.7亿元.同期各地区存款余额合计为610083.4亿元。占比为36.8%。分地区看,企业存款占比前三高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深圳,比例分别达到54%、51%和50%。32地区企业存款占存款余额比重的平均值为34.2%.陕西、湖北等21个地区低于这个值。其中.河南企业存款余额为4891.3亿元.比重为25.4%,全国最低。  相似文献   

15.
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其在各国的应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诸多条件。从我国目前实际来看,尚不具备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许多条件。因此,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安全网之一,它有助于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维护金融稳定。依据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有必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问题和必要性,由此,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丁鑫  周晔 《管理评论》2023,(10):63-80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无形中削弱了存款人的约束激励,造成银行市场约束的缺位。在此情况下,谁来对银行的市场约束补位?本文通过2011—2019年185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存款人、非存款债权人与股东三者风险之间的联立方程组,实证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内部风险的变化。研究发现:(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股东风险偏好增大;存款人市场约束缺位,其风险增大;非存款债权人对此进行市场约束的补位,其风险降低。股东风险由存款人与非存款债权人分担转变为主要由存款人分担,这种趋势在中小银行尤为显著,且在银行整体风险的反馈机制下同样如此。(2)银行微观利益主体从资产份额、收益回报、整体风险三个方面调整其风险承担,存款人具有收益回报动机,股东具有资产份额动机,而非存款债权人具备上述全部动机。(3)强化外部监管会影响银行的市场约束,表现为缓解存款人约束缺位,挤出非存款债权人市场约束。据此,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需注意配合监管政策目标,引导银行微观利益主体维持银行审慎经营。  相似文献   

18.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也处于积极的筹建过程中,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存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产业务主要资金来源.存款利率关系到银行存款规模,也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和金融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文章认为存款预期收益、准备金率、账户管理费用和通货膨胀预期对存款利率的确定有着重要影响,并利用边际规则推导出商业银行如何确定存款利率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金融安全网络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它对于保护当事人利益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上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存款制度为隐形存款制度,这种存款制度自身有很多弊端,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非常不利。所以,我国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在参考其他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立显性存款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