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促使新闻开始贴近群众生活;然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带来不良社会影响.所以新闻娱乐化必须坚持一定的"度",即:真实性、遵守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追求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把握好这三方面的"度",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在娱乐化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罗曼·雅格布森是西方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把俄国形式主义首先提出的"主导"概念放在结构主义的系统观上进行考察,提出艺术是"有规则有秩序的等级系统",艺术的演变不仅仅是艺术手法的简单替代,而是各种功能地位发生变化,新的主导代替旧的主导的结果.本文试图用罗曼·雅格布森的结构主义"主导"观来分析目前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解析"新闻等级系统"的变化形态.探询娱乐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娱乐化对整个中国新闻学价值系统的影响,力图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去重新认识新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以其独特的节目编辑、制作、亲切自然、幽默风趣,适合大众语境的播报方式在众多地方新闻栏目中独树一帜,并结下良好的观众缘。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大胆改革创新。但是要更好的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应该把握好软性新闻报道的"度",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要做到以新闻为本,娱乐为体。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因而其危害比显性失实更大.目前,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有以下几种形态:过度阐释新闻事件、娱乐化、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新闻事件背景模糊化,新闻事件信息源不可靠.隐性失实和显性失实同样违背了准确性、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闻真实性的谈论和探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与论域.本文以"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之辩为基点,引入一个新闻真实性研究的全新视角,探讨新闻真实性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五个"w"说起 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是由这五个"w"构成的,所以一篇报道中的五个"W"如果都做到了真实可信,那么由其组成的新闻报道也就做到了真实可信. 第一,时间(when)准确无误.一篇报道要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概念.新闻除了讲求真实性以外,所谓"新闻"的"新"也就是要有具体明确的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   

7.
邵飘萍和徐宝璜都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及新闻学教育家,他们的新闻思想都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和典型性。两者新闻思想的相同点主要包括:"新闻纸"应作为社会公共机关、强调新闻报道要对社会大众发挥教育指导功能、采访报道中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而徐宝璜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相异之处,主要有:办报理想不尽相同;对记者的核心要求不同;对报道的方式方法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另外,徐宝璜更重视"创造正当的舆论"。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媒体产业化改革以来,新闻娱乐化日益成为我国大众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大众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使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人们争议和批评的焦点。在"视觉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诞生引发当下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中媒体社会公器角色缺失。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建设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和带有一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系统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闻写作的表达阶段,首先要分析鉴别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其次是分析新闻事实的信息价值;第三是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新颖、深刻的主题;最后是分析"口径"和"基调"、"时机"和"角度",有效地实现报道动机和报道效果的和谐统一.这样,新闻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民俗新闻传播学是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的"官学"为"民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有利于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新闻娱乐化突出表现为内容上强调趣味性、刺激性,节目风格上注重个性,对新闻节目从主持人到节目形式进行亮丽的包装,既能实现新闻传播的功能及经济效益,又可满足受众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传播功能的错位、价值观导向错误。为了保证新闻娱乐化良性健康的发展,必须对新闻媒体从业者重新提出要求,坚守职业道德,肩负起社会责任,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保住新闻娱乐化底线。  相似文献   

12.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采用人际意义分析的扩展模型,结合英语娱乐新闻的语言特点,从直接引语和人物称谓两个角度对这一语体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研究发现,该新闻语体凭借上述两种人际意义实现手段达到了既向大众传播信息又同时娱乐大众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时代的新闻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复调时代。其中,作为商业性、世俗性和时效性的大众文化的产生,与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共同影响着其中的新闻叙事,使叙事的主体更加平民化、个体化,使叙事的内容更加娱乐化、日常生活化,使叙事的方法更加感性化、故事化和陌生化。但新闻叙事在这种时代转换中,也伴随有一些消极现象出现,因此需要加强媒介批评,培育健康的新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监督与司法尊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迈进,法制新闻报道愈来愈成为各类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更是广大受众爱看、爱读、爱听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闻审判、法制新闻娱乐化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对这类现象的特点及争议性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就法制新闻报道如何既充分实现舆论监督,又严格尊重司法尊严、实现新闻报道与司法工作之间的平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显示出法制新闻报道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山海经》到魏晋的游仙诗创作分为文本形态与仪式形态,通过对其意象结构与表演形式的分析,揭示上古巫文化对游仙诗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展现了游仙诗由娱神到娱人,从巫术功利性到艺术审美性的浪漫历程。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意义与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由于其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消极两方面。本文就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对青年价值观有何影响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语体的交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信息大众传播的目的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语体功能交融的必然性.这种交融贯穿了自有文字以来的全部语体发展史,并且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为发展的外部动因,以语体体系自身建构的需要为原动力.交融是语体功能分化的结果,是交际功能表现的诉求,是认知理解的策略.论文着重讨论了新闻语体交融功能的必然性和语体交融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以其信息功能、新闻舆论功能、广告功能、娱乐功能等形成了重要的消费导向功能。大众传播的这种消费导向功能以正面影响为主 ,也有某些负面的东西 ,值得各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东北秧歌脱胎于原始歌舞,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以前主要是“娱神”、“娱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娱人”、“娱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