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是创造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李清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以伸张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 ,她是通过努力把自我确认为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来伸张其主体意识的。这种主体意识的伸张反映了李清照对社会现实规范的女性视野之下的深刻认知 ,也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权利的诉求与捍卫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形成和强化,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个体差异愈来愈大,社会的个人化和个体主体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遭遇到新的危机和挑战,促使我们不断促进个体意识的适时创新与个体主体性的建构以应对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中个体主体的地位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得以确证,每个人的个体主体性便获得了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人的竞争是同人的主体意识及建基于其上的主体性人格分不开的。因此,面对竞争的社会环境,必须确认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培养国民的主体性人格;必须大力营造培养主体意识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培养起国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体性刘敬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突出企业主体、个体主体的主体性经济,它将会充分发挥和实现每一企业每一个体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也会带来主体性发挥与...  相似文献   

7.
现代函授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并为社会进步作贡献。主体性函授教育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 ,以函授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培养主要是个体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创造性和主体实践性的认识,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育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主体意识觉醒是主体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主体性困境则是个体主体意识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性问题的根本解决 ,有赖于主体意识的成熟 ,而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和不断解决、主体性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 ,又实质性地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2.
个体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自觉能动性。个体主体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是主体性得以确证的前提和条件。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表现为受制约性、合规律性、重复性。如果进一步分析个体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能动性三方面具体内容的话 ,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王昕 《兰州学刊》2010,(3):127-130
在传统社会,性别形象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个体而言是“先赋”的社会约束,没有选择的余地,性别本质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商业化浪潮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市场为主导、由媒体来强化的“消费”,把原本不可挑战的性别形象拉下了神坛,性别形象成为消费对象,成为人们既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的新商品。更重要的是消费也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体性,社会性别形象因此处于不断的主体建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人民大众的主人位置和主体意识通常是在大众与权威的矛盾关系中阐释的,强调的是大众的自由平等观念和对权威的监督、否决权力。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用语义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大众主体性的多元特点和变动特性。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解剖和政治批判,始终帮助我们关注现代大众主体性的确立条件,和现代文明社会将不断促使每个个体的本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先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旨归。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使个人成为个体,有了不同于类主体、群体主体的价值理性的个体价值理性。个体通过自主、有目的、主动、能动、自由的活动,展现他的"主体性",而个体价值理性就是在个体发挥"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个体价值理性的建构性特质包括从人是建构性的存在、个体是自己价值理性的建构主体、个体在生活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及主体性人格道德品性的展示。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以人为本、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维护上实现了内在的统一、在满足并协调主体的利益需要的理论基点上实现了统一、在建构过程中体现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当社会组织得到充分发展,具备承担主体的实力和能力,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治理是我国党和政府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而主动选择的改革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社会治理转型创造了条件,但与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应以社会治理改革思路为导向,大力发展社会组织。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独立性建设,确保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推进政社分开,谋求社会组织发展的主体空间;通过加强社会自治,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主体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彰显和提升的过程。教育公平的主体包括理想主体和现实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教育公平的理想主体是自由自觉发展的人。教育公平的现实主体,无外乎教师和学生,学生是主体的重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是主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中,可以说,教育公平的实现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互为一体,教师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主体性,这就是师生双主体,二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时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