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四川省民政厅、部分灾区对口援建省市民政部门、灾区各级政府以及各类社会工作行业管理机构、多种社会服务组织积极整合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我国开创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先河,有力推动了灾区社会工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社会工作首次亮相救灾和灾后重建,多家社工机构和专家深入灾区,运用社会工作特有的方法对灾民进行救援和干预,成为众多参与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灾后1年时间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投身灾区一线,有媒体评价: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理县灾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以及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服务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他们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重建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大发展,集中展示了我国人民对社会建设的渴望和良好预见。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结合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在地震灾区理县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社区重建为平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理念,以灾区伤亡家庭、党政干部、青少年、残疾人等四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会重建的路径和模式,以期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1,(18):41-4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生性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在四川灾区集体亮相,显示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后恢复重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在于从内部挖潜。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通过嵌入四川理县灾后重建,在向内生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探索了一条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为当前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地震灾区社会工作、社会资本及经济发展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架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是社会资本;根源于人们基本的生存、发展和社交需求,社会工作有助于地震灾区增进相互信任,增进社会资本,恢复社会秩序,进而促进灾区经济增长。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的重建,应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社会工作服务为切入点,营造个人、社工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高度信任的环境,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复兴经济。为此,需要整合灾区福利资源,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体系中明确社会工作的地位、角色、权利,并搭建社会工作交流平台;同时,以政府和公益慈善机构通过社会捐赠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加大社区重建的经费投入,保障地震灾区社会工作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8.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9.
郑小蓉 《社会工作》2008,(22):51-52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灾害援救和灾后重建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灾民进行科学的需求评估,确保灾民作为灾区重建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庞大的社会救助资源,社会工作合理统筹、整合资源,充当计划执行的协调者角色;针对灾区社会结构的破坏,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重建社会结构,重塑灾民场域。  相似文献   

10.
陈怡洁 《社会福利》2009,(10):42-43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灾害发生后,大陆各界展现高度的人道关怀,并展开两岸同心救灾之行动,在最快时间内募集善款,提供救援物资,首批活动板房更于灾后第十日即运抵台湾灾区。本文作者此次参与台湾“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八八水灾行动小组”之团队,于灾后一周内进入台湾东部灾区,针对灾区儿童提供身心关怀、创伤辅导等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社会工作》2009,(11):11-12
寄寓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师生奉献灾区的热情,承载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新近,“青红社工服务站”在四川绵竹成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儿童作为受灾中的弱势群体备受关注,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有能力也有责任介入到灾后儿童救助的行动中,并有望成为核心力量。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运行与发展以4.20雅安地震灾区为例,以儿童服务站为依托,提出了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灾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完善和丰富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模式的几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燕 《社会工作》2008,(13):48-49
汶川5·12地震后,246名灾区伤员陆续被送到湖南各大医院治疗。在这些伤员中,孩子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自我调适能力较弱,地震不仅造成了他们的身体伤害,也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阴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为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灾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拯 《社会福利》2009,(1):22-2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纷纷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但不少社会工作者却被拒之门外,不少社会工作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找到"位置"的社会工作组织与个人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后恢复重建从理论上缺乏系统思考、从实践上缺乏政策与制度支持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范召全 《社会工作》2010,(15):39-39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震、洪灾、旱灾、雪灾给人类带来极大损失。灾情的出现,对社会工作的专业需求也愈发强烈。洪灾后,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区工作,这是社会工作者在理论和实务中需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11):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22):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魏晨 《社会工作》2008,(15):6-6
谈及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的社会工作在服务孤儿方面的优势似乎并不具有现实的例证,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在灾后的介入工作仍然显得水土不服。与原有的救灾机制似乎格格不入,虽然有部分社会工作人员进入到灾区进行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9.
谈及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的社会工作在服务孤儿方面的优势似乎并不具有现实的例证,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在灾后的介入工作仍然显得水土不服,与原有的救灾机制似乎格格不入,虽然有部分社会工作人员进入到灾区进行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日本3.11大地震后,各种专业组织、社会福利组织致力于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有力佐证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的护理管理在震灾救援中的巨大威力。针对震灾的社会工作,需要注重以个人援助为主的护理管理,与以地域社会为主的网络相结合。在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上,需要社会工作把医疗和团队结合起来,通过加深相互之间的配合,建立在灾害医疗援助小组(DMAT)或日本医师会灾害医疗团队(JMAT)进行治疗后开展生活援助的机制。在社会工作中导入与灾害医疗援助小组同样的体系,平时就要培养好应对震灾的社会工作者。注重培养社会工作者应用现存的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动员、调动灾区以外地区的社会资源的能力。重建受灾者的社区,非常有必要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以往的居民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区域综合援助中心,配有保健师、社会福利士(社会工作者)、主任护理经理。以区域综合援助中心为主来开展灾区和灾区以外地区的社会工作者互相合作的"区域综合照顾"。在生活圈里重建各种组织机构的网络,社会工作者在各自的生活圈内,以地区的需求为基础,制定解决这些需求的计划,动员灾区居民参加,力求实现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机构的组织化,并在各种组织、机构的合作下进行实施推广,为社区复苏提供援助,促进地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的网络建设,从而形成地区的组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