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鲲 《社会福利》2011,(6):24-25
儿童社会参与内涵界定儿童的社会参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功能性的社会参与,二是权利参与。儿童的功能性社会参与指的是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儿童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参与的范围逐步扩展,逐渐从私人范围扩展到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需要特殊关爱、特殊保护的重要群体。儿童期是人生的起步期,也是生命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保护工作,参与缔结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相似文献   

3.
制度转型凸显三大基本特征中国政府一直将尊重儿童权利、维护儿童权利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来推动。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以保障民生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为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近年来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服务的情况表明,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已经进入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的重大转型时期,呈现出以下三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政府决策突出重视民间参与。2012年儿童福利领域一个突出现象是全民关注和参与,政府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世界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于2001年5月22日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0~2010》,规定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一、我国儿童白血病医疗救助实施情况目前,白血病的发病率为4/10万人,全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就有4万余人,其中,新增儿童白血  相似文献   

5.
程玲  肖桂春 《社会工作》2024,(1):62-79+161-162
儿童权利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中心。然而,儿童权利观偏移现象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时有发生。本文借助儿童权利观这一视角,参与观察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并深度访谈相关儿童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利观偏移表现为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懂事”与“不懂事”的话语论述评价儿童,服务流程中儿童参与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主义行动倾向。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的多元儿童观的交互影响以及“权威—服从”式教育惯习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塑造。这最终导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丧失“社会性”,效果适得其反。为此,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儿童权利理性的策略是健全儿童权利观培训,强化督导监督职责,拓展儿童参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倡导。  相似文献   

6.
金阳开展"儿童也有权利"权益日宣传活动 2012年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权利日,也是中国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二十周年纪念日.为了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更加广泛地普及儿童权利知识,增强儿童权利意识,提高家长参与意识,11月13日至16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政局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丙底乡、热柯觉乡广泛开展了"儿童也有权利"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残疾儿童享有与普通儿童同样的游戏权利、享受快乐童年的权利.众多学者也提出,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给予儿童完整与和谐的生活,残疾儿童也不例外,他们同样需要游戏促进发育,发展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参与、权利与受照料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确保与家庭分离(因各种原因不能和生身家庭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个体发展,而且对于那些直接影响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和事情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是得到国际上公认并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 儿童的参与在过去十年已经显现出更大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内在关联的原因。第一,是1989年由世界上除两个国家外所有国家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6,(8):F0004-F0004
儿童友好城市是致力于实现各项儿童权利的地方善政体系。为了儿童的权利、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快乐,儿童的参与,2006年6月26日,民政部、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培训基地——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郑州市共同举办了儿童友好城市研讨会。来自民政部,团中央、国务院妇儿工委、国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贯彻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全省儿童福利工作,安排部署加强孤儿生活保障和推进儿童福利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甘肃省民政厅于2011年7月25日在平凉市召开了全省孤儿生活保障儿童福利规范化标准化现场推进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出席,并对甘肃近年来孤儿生活保障和儿童福利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甘肃省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启动迅速、进展顺利,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发展较快、一些机构规模令人振奋,专项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卓有成效,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强调,甘肃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在全面体现了三个最早;最早以省级人民政府名义下发孤儿保障实施意见的省份之一、最早启动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工作的省份之一、最早开展儿童福利信息系培训班和利用信息系统上传孤儿信息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诞生,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缔约国。18岁以下儿童的“参与”被提高到“儿童之权利”的层面。作为缔约国的中国从立法到实践都在倡导、弘扬这一理念:2003年7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织了来自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和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10名儿童进行“儿童参与”调研。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青少年参与“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亲自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他们最为看重的亲情、健康、收养家庭或机构等,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的调查视角独特,他们的调查深入而敏锐,其调查结果大大出乎许多成年人的意料,显示出儿童所具有的颇具价值的参与能力。为此本刊特此编发由4名儿童代表合写的调查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14,(6):9-10
正核心提示:苏昆山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对父母重残、患重病的家庭,生活收入无来源的,其家庭成员包括儿童都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发放生活补助;对父母双方服刑在押的以及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同时建立重残儿童康复补助制度和重病儿童救助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形式,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  相似文献   

14.
刘春华 《社会福利》2007,(10):61-62
街头乞讨,居无定所,三餐不济,这是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每天可能面对的生活.尽管具体数字由于流浪儿童较大的流动性难以统计,但据估算,中国至少有15万流浪儿童,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些不满18岁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春娜 《社会福利》2005,(10):48-51
小家庭单元养护模式是救助 儿童会在中国开展的一个重要项 目,是救助儿童会引入国际先进 理念和工作方式,为改变传统的 集中供养模式,改善孤残儿童,受 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流浪儿童等 弱势儿童群体的生活质量,增进 他们的权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 背景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监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会资源的组织行为模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中渗入公共关系这种组织模式,建立由学校牵头,农村地方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多方面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监护体系,以此来建立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护网络。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精神,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1]24号)关于“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的目标,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全面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与儿童发展需要相匹配、与社会福利制度相衔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监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公共关系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会资源的组织行为模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中渗入公共关系这种组织模式,建立由学校牵头,农村地方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多方面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监护体系,以此来建立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护网络。  相似文献   

20.
唐咏 《社会工作》2008,(12):15-17
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人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排斥,从而出现了身份认同困境。身份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