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以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个人情况和就业情况为研究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七个自身条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做出优先排序。研究发现虽然有不少就业歧视存在,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影响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危机的侵袭,对我国经济影响日见凸显,更加剧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应采取加快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完善创业条件、优化创业环境等具体策略.学校应采取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完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个性化和全程就业指导,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等具体策略,大学生自我应采取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新的就业观,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等具体策略.以期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效促进我国大学生充分就业,使我国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实习教学对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存在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金华当地7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地在校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实习教学对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经历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男性,参与本地实习对...  相似文献   

4.
李黎明  张顺国 《社会》2008,28(2):162-162
本文利用2006年5月6月份对西部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就业行为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家庭背景和自身学业成就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作用。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充裕,人力资本越丰富,其就业意向越高。具体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更倾向于选择资源丰富的单位就业;就业地区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的地区;其毕业期望月薪值也越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的持续进行,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多,给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困扰着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既十分重要,但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现实的困难。因而大学生需要更好的把握自身实际与就业市场的情况,重视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更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贡献自已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升.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质量是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也关系到个人发展.提高就业率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出发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其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这也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顺应"双创"的时代要求及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塔里木大学越来越重视社团活动创新性和管理体制提升和改进,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兼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目前针对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兼职满意程度和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一状况,本团队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双创"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与兼职情况,分析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兼职对学习和就业的影响满意程度,探析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其效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该文提出此次课题研究.首先分析了工作开展现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多个问题,提出相应策略.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针对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  相似文献   

9.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就业能力成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该文以药学背景下功能食品类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为例,通过近四年的就业数据,从专业对口率、有意识再深造趋势及职业选择多样化三方面剖析了功能食品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了功能食品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以便提高功能食品类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靳翠梅 《社科纵横》2014,(10):166-16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普遍的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共识。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主观方面主要有心态、人格、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认知的缺乏、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影响以及学校专业和就业教育的缺失等。相应的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应该从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和择业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家庭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应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同时完善大学生素质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现阶段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本文首先对女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女大学生就业难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消除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充分发挥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对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承诺月薪的影响力分别为3.08%、10.4%、2.89%、12.38%,总影响力为7.19%;社会资本对以上四项的影响力分别为17.57%、3.54%、3.48%、1.82%,总影响力为4.69%。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双轮驱动力。就业质量差异扩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合理的,而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学生要努力积累人力资本,高校应开展就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政府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孙艳凤 《社会工作》2008,(14):50-52
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女大学生因性别的差异而凸现出更大的就业劣势。本文根据已往的调查数据和笔者最近进行的深入访谈进行分析,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入手,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影响,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减低就业成本。但是,新疆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的运用上比较被动,存在使用不平衡和不平等的现象。对此,要从观念上转变新疆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误解。提高其社会资本存量以及运用社会资本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郑红宇 《创新》2010,4(2):106-108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意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渠道开发不足、信息总量短缺、信息服务内容过少过杂、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够、信息指导方式的综合性与多元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手段、内容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与改进。  相似文献   

16.
编制调查问卷采集抽样数据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是综合因素考虑的结果,大学生择业时会对就业成本的生活需求进行分析,也会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与地域意向,对职业工作与个性匹配充满期望,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家人对职业抉择的影响。职业指导应注重多元化和全程化,促使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具备清晰的职业认知和明确的就业意向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女性意识是反映女性地位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其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却较为复杂,并在深层次上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女大学生在女性意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错位,并对其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大力关注这一现实问题,积极营造健康的女性意识氛围,促进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巧英 《社会工作》2011,(14):83-85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生活知识、生存知识、交际知识、自我调适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实践的断裂性特质,通过"认知困境的解构、诠释意义的建构、生活秩序的重构、社会资源的整合"的工作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信问题,从现状入手,根据产生问题的根源来找寻相应对策,以求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问题,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Two samples of South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one in 1980 and one in 1986. The 1986 students displayed greater optimism about their prospects of obtaining satisfactory employme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official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rate of youth unemployment did not decline between 1980 and 1986. The increased optimism, along with a greater willingness to stay longer at secondary school, to undertake tertiary study and to upgrade qualifications was apparent mainly in the students of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represented a shift in their work attitudes towards those displayed by the students of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ents of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had beco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lifications in securing satisfactory employment and their increased optimism was realistically based on a determination to acquire those qual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