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市属广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丰富。近年来,百色市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保障不力,保护机制不完备以及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亳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近年来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看,主要存在缺乏整体有效的工作机制、投入资金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等问题。而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有关部门也要注重规划、系统开发,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创新开发模式,使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亳州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潮下,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不良倾向,才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基本类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节庆保护与开发模式、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基本类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业已形成一些典型范本,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发掘保护任务重,开发利用优势突出,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的路径、模式、对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官方和民间组织,确立发掘保护路径和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精良队伍,构建文化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保护方式和陈旧的发展理念妨碍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其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河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不力,政府和民众的参与意识均较淡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韩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政府调动各方力量,大力资助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旅游业结合,加强宣传。汲取韩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提高全社会的保护与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屡遭破坏、传承困难、濒临消亡的现状,形势严峻.对此云南省做了大量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开始探索以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办了各种文化艺术的展演活动,弘扬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成就显著.通过研究发现,应该更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法律主治、公众参与”的综合保护模式,以期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省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以政策法规为根本保护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深入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强化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与形象,坚持"活态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性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需要依托现实生活与市场得以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目前关注其文化性者较多,而关注其商品性开发者较少,使其处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性,并以恰当的载体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及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以及淮安市民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思考对淮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静态的保护,必须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体系,让其自身的生命和活力能够在适当的土壤中得到彰显,使其能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这才是真正保护之道,才是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通过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展示和推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的存续力、传承人的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培养,经过近四年的推广已经渐成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给其传承人更强的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是其发展的动力,传播不是传承,但却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的工作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入到扶贫队伍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人们就业,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在各地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但研培效果却有所差异。结合具体案例,大胆质疑,并提出解决方略,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工作以及学者的深入理论阐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发展的关键是拥有一套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衰败。怀梆长达几百年的发展所依赖的正是其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统的传承模式。"文化大革命"后怀梆迅速走向衰败,其中传承模式的衰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借鉴传统的传承方法,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恢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对当前的保护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等现代教育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已远远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理论研究较为滞后。藉此,论文旨在总结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向,展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还不健全,通过对中国西北和西南9省市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分析,结合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转变立法理念,由政府本位转为社会本位,加强私权保护机制;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转化进行探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共享化价值;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属性,在赋予传承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均衡处理社区与群体之间、公众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许可制度,明确传承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加大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的基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完善传承人权利救济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基金、公益诉讼等特殊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齐齐哈尔拥有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历史文脉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通过综合运用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新电子媒体等媒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能够有效推进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8.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界定,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将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