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涛 《学术交流》2007,(10):131-133
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是发话者用以进行有意图的编码和受话者对此进行解码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不但要关注话语标记对话语理解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应当从认知角度出发,以交际者为中心,关注发话者与受话者在对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前提——语境假设。在认知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动态语境假设研究话语标记语,有助于寻求与动态语境的最佳关联来消除话语的语义和语境歧义,从而获得成功话语交际。  相似文献   

2.
最佳关联及其终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学习与探索》2005,(3):109-112
人怎样理解话语?话语理解与人类认知有什么关系?反思和梳理人类认知与话语理解理论,聚焦关联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话语理解必须有效利用人类认知最大关联本能,克服其惰性,寻求充分理解的最佳关联。从这个终极意义上讲,追求最佳关联,不仅是缔造理解对话氛围的基础,而且是提高认知水平,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同时借此我们可以超越狭隘的本能局限,不断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它形成于言语交际过程中.隐喻话语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且关联原则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起支配作用.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艳 《学术交流》2007,(7):126-128
依据关联理论的框架,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理解具有语用制约功能,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制约了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为听话者指明了话语理解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努力。其次,话语标记语具有明示功能,即话语标记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着语用制约作用。最后,话语标记语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在语篇中连接着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和逻辑关系。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关联性的要求,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2):154-158
关联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在理性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推理认知的过程,西语专业学生阅读《唐吉坷德》遵循关联理论,对其作品中幽默语言的认识更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因此,这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给我们对该作品的阅读提供了一种有异于传统单纯处理语法与词汇的、着眼于语言内在逻辑关系和作者意图态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郭昕 《社科纵横》2013,(1):354-355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大量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然而,这些话语并未因此而阻碍理解和交际。认知语用学的语境观认为,认知语境具有动态特征,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被理解、并推动会话和交际的顺利进行与其认知语境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关联理论透析幽默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萍 《学术交流》2005,(11):140-142
语言的交际是以最佳关联为取向的。幽默是说话人表达信息时在恪守最佳关联原则的同时,有意创造出突兀和不协调感而产生的。不协调性、不一致性、失败-胜利性、奇巧得体性、反常规性是幽默语言的五大特征。说话人的幽默语言在体现这些特征的同时,无不深刻蕴含着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8.
胡云飞 《唐都学刊》2002,18(1):122-123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 ,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 ;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 ,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 ,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 ,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 ,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 ,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 ,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 ,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 ,对语符的改换 ,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 ,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对语符的改换,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吴越  陈生梅 《社科纵横》2003,18(5):87-88
本文试用关联理论分析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 ,从而论证该理论对阅读理解过程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进一步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关联理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指称问题及其关联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指称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 ,没有把语言使用者这一能动因素考虑在内 ,因而对许多实际运用中出现的指称现象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指称的实现是动态的 ,交际双方以关联为基本准则 ,在双方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 ,以成功地实现指称。  相似文献   

12.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2,4(4):107-112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现代俚语的概念和构成已发生迁延和扩展,绝大多数社会流行语已成为现代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视角考察俚语的形成机理可见,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模因论以及逆反心理是现代俚语得以形成的基本原理、必要条件、重要途径和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知的背景关联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人类的认知和认知过程问题,作者在《关于人类的认知破缺》一文中①,提出了“背景关联世界”这样一个认知理论假设。这里,有一个与“背景关联世界”对应的英语表达式,我们选择了“ BackgroundContexture World”(简称BCW)。它包含着事物、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关联的同构、同态,网络的关联建构的概念。我们这里使用了“世界”这个词,表明这是一个与我们要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即“真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我们将从真实世界的定义开始,一般形式化地给出人类认知的背景关联世界及认知模式等。 一、基本定义 思维的对象来自真实世界的映像。 …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话语的本质出发,阐释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思想。把学术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离散的语言技能,恢复了社会语境对于理解和重构学术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学术知识,乃至社会现实本身,是通过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用话语构建的。学术话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而是个体之间的对话。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不断地寻求学科的地位和声望。学术话语研究必将对政治、经济语境和国际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2,28(2):89-92
真正直接制约语言运用的语境是言语交际主体头脑中所认知的语境。理解时对语境认知角度把握稍有不同,推理出的言语含义就会有很大差别。语境因人的存在而构成,我们自始至终应关注人们对于语境的能动适应,自始至终不能脱离语用交际参加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境,不仅可以使译者正确捕捉话语的核心,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幸福人假设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管理的终极意义,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倪伟 《社科纵横》2013,(11):40-41
从社会资本结构、关系、认知三维度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是一片空白。文章认为社会资本三维度与大学生就业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对关联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文章尝试从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崭新视角分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模型。  相似文献   

20.
王永刚  田文杰  王宝丰 《社科纵横》2007,22(12):187-188
本篇从语篇理解的角度出发,结合衔接理论和语境理论,提出语篇语境衔接的概念。它不但对衔接和语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为提高语篇理解的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