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进喜 《浙江学刊》2007,(5):206-209
幽默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蕴喻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英语幽默的语用及跨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以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幽默语言的语用特点,掌握其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英语幽默语言,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彭方针 《社科纵横》2010,25(12):170-174
以文化语境理论为基础,批判跨文化语用翻译中语用对等的交际观,提出语用认同的跨文化交际准则及实现语用认同的语用顺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境概念自发端之日起就同意义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言语行为意义论作为一种关注语言事实、直面语言使用现象本身研究意义问题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格外重视语境在规定意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语境不仅是评价命题的真值和话语适切性的主要依据,并且还是确定话语施事力量的基本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王艳 《学术交流》2007,(7):126-128
依据关联理论的框架,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理解具有语用制约功能,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制约了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为听话者指明了话语理解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努力。其次,话语标记语具有明示功能,即话语标记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着语用制约作用。最后,话语标记语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在语篇中连接着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和逻辑关系。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关联性的要求,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  相似文献   

5.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2,28(2):89-92
真正直接制约语言运用的语境是言语交际主体头脑中所认知的语境。理解时对语境认知角度把握稍有不同,推理出的言语含义就会有很大差别。语境因人的存在而构成,我们自始至终应关注人们对于语境的能动适应,自始至终不能脱离语用交际参加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一丹 《学术交流》2001,(4):116-117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不同于"语义学".语用的交际离不开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语用的表达离不开语境,语境是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语用交际中,语言的习惯用法蕴涵着深层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健  王安民 《社科纵横》2008,23(4):177-178
翻译无法摆脱语境因素的介入.原文意义的确定,同样离不开语用因素的切人.为了确定原文的意义.有时需要结合语境和语用等多种因索.以下以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中"Ich bin ein Berliner"一句话的翻译为例,来说明语境因素、语用因素等在确定和再现原文意义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它形成于言语交际过程中.隐喻话语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且关联原则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起支配作用.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龚柏岩 《学术交流》2004,(5):133-135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境是决定词或话语确切含义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具体说包括话语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最基本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具体运用。由于语言自身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具体交际过程中需要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意义。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合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0.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闫涛 《学术交流》2007,(10):131-133
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是发话者用以进行有意图的编码和受话者对此进行解码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不但要关注话语标记对话语理解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应当从认知角度出发,以交际者为中心,关注发话者与受话者在对话语产出与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前提——语境假设。在认知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动态语境假设研究话语标记语,有助于寻求与动态语境的最佳关联来消除话语的语义和语境歧义,从而获得成功话语交际。  相似文献   

12.
文明冲突不是平等的双方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差异与冲突,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及文化叙述方式的冲突。话语权力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文明冲突的格局与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叙述机制的背后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因子,它导引着文化主体在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与他者待遇。本论文在批判性吸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话语权力的关系演变之考察,透视历史上中日文化冲突格局,进而以日本"国语"的文化叙述为例,揭示中日文化冲突在当代日本文化叙述中的形成方式与运行机制,探讨中日文化冲突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2):154-158
关联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在理性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推理认知的过程,西语专业学生阅读《唐吉坷德》遵循关联理论,对其作品中幽默语言的认识更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因此,这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给我们对该作品的阅读提供了一种有异于传统单纯处理语法与词汇的、着眼于语言内在逻辑关系和作者意图态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具体句子由抽象句子按照内容的要求转换而来。在转换中受到了语用制约。这些语用制约是表达重点的制约、语境的制约、语体的制约、语音的制约,实现制约的主要手段是语序的安排、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2):106-110
对人类历史进行假设性思考的本质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即个体对过往事实加以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当前,反事实理论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常见的因果推论框架,历史学的反事实研究也在西方学界获得了长足发展。历史反事实研究对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手段,历史反事实成果一直饱受争议。其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历史学的科学化水平,制造出模拟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机器,进行真正科学严谨的历史假设实验。  相似文献   

16.
隋淑芬  余灵灵 《求是学刊》2005,32(6):111-116
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新的路向.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形式,具有复杂的历史作用,并影响到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语境与渊源——文化概念解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疑难,因为文化是一个“多话语”的概念,其意义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条文化定义都是有具体语境的,因此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从其语境和渊源来对文化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20.
胡炜  刘瑞芝 《学术交流》2004,(6):130-132
按照语用学的观点,语言的本质不是符号与句子的集合,而是言语行为的集合。话语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对经验事实的表达,而是取决于它在"生活形式"的语境中的用法。在特定条件下,说话者总是受到民族、习惯、风俗、信仰、教育、社会角色,甚至时间、场合等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