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锋”一词从诞生之日便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特征,当被引入艺术领域,其自身的特质与内涵同艺术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紧密集合,使先锋艺术以独特的品格和意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先锋艺术成为审美现代性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形式,其在时间上的流动性、叛逆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在空间上的本土化、边缘化的特点,使其成为艺术发展与探索的方向性标志。  相似文献   

2.
叶兆言早期作品由于执着于对理想精神的解构和"零度情感"的介入通常被划入"先锋小说"一类。在文学观念上,叶兆言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传统历史本真的追寻,颠覆了习惯上小说社会意义的表达和历史真实观的反映,其散乱、破碎、戏谑、反讽、平面化的叙述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虽然叶兆言先锋小说放逐了小说意义的表达,但他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向度。毫无疑问,叶兆言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把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们的精华融入了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之中,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虚构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叙事、主题内容、美学症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神秘主义特征:首先,先锋小说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将语言归入神秘之列,又以迷宫式的叙事策略将小说叙事艺术引向神秘的深渊;其次,先锋小说通过罪孽、苦难、宿命、死亡等生命主题传达了宗教、哲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神秘主义理解;再次,先锋小说通过神秘主义的书写缔造了小说一种寓言式的诗性品格。神秘主义不仅仅是个别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倾向,而是先锋小说具有整体性、流派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对现实主义叙事成规的反拔,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凭借其自身的艺术表现方法--形式实验,在冲击、颠覆和瓦解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向人们充分展示出了它所具有的巨大叙事潜力.正是别具一格的形式实验--特定的修辞策略、特定的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与众不同的故事组织方式,成就了先锋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构筑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90年代某些乡土小说并非文学史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又不同于先锋小说,乡土背景仅成为文本叙述的虚拟背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感悟和审美体验,通常采用解构的主题、反讽的意味、戏谑性的颠覆等叙事技艺,以清新新奇的叙事方式,显示出作家异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内视阈。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建立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本体意识,并使中国文学对“真实”的理解走向了一个高度。他们对叙述的执著,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改变,给中国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其形式变革也包含着追求技术创新的躁进、作家价值建构的游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缺乏力度,这也导致了作家从整体上迅速丧失了先锋的锐利。重新思考“先锋小说”形式变革的意义以及缺失,将使我们对其“先锋性”作出更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中国先锋文学的现代性诉求与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递嬗,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8.
从正常中逃逸 到反常中舞蹈——论先锋小说的先锋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之所以接受先锋小说,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大都忽视了其在“先锋”形式遮蔽下潜在的小说观念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理论上直接挪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学术对人微观研究的观念,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毫不留情地解构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在对心理的展示上,它给予“分裂的自我”以无限温情,建构了关于人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在对爱情的叙事中,它颠覆了传统的爱情模式,同时大肆张扬了性,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对人心灵的压抑。其先锋意识对后续小说潮流的影响和启示,均有不可低估的和永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时代翻译行业的挑战和翻译研究语境的变化,中国译学界产生焦虑情绪。作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领军先锋,张柏然教授倡导立足传统,坚守本土,以中国语言、文化为基石,中西融贯。他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源泉,依循“传统定位—西学反思—融通自立—打造特色”的路径,形成由“变化观”“适切观”“融合观”组成的“三观合一”的翻译美学思想,其中,“变化”是本质,“适切”是缘由,“融合”是目标。张柏然教授的翻译美学思想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指导性,可指引我们进一步反思,探索前进之道。循此体系,不妨以共性为译学研究本体,以“和而不同”为理论追求,以“比较调和”为研究方法,以“天人合一”的融通之道描绘一幅“译学太极图”。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石与第一座里程碑,更以其特有的思想、文化意蕴为后世中国文学艺术确立了一种纪元般的范式:“风”蕴含的生活之“真”,“雅”昭告的典范之“美”,“颂”彰显的伦理之“善”,均被后代的统治者用作教化人心、改善民风的圭臬。诗虽有“六义”,但真正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向善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美刺比兴”,此由白居易身体力行,后代作家和学者又将其发扬光大。历时地考察各个朝代对“美刺比兴”的接受,正是汉斯·罗伯特·姚斯所谓“垂直接受”方法在“诗经学”研究中的一种合理运用,而在对每个历史时期以及具体的接受者进行考量时,则需要对其中的历史时间和这位接受者所处的社会空间加以辨析,这又是曼弗雷德·瑙曼提出“接受约束”概念时所关注的问题,他的研究方法同样值得借鉴。本文拟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角度出发,对《诗经》施加于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剖析,再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要旨给予综合评说,以期为传统文化的递嬗承接提供参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策助力。  相似文献   

12.
丁西林在萧伯纳的影响下,高度重视喜剧的语言艺术。他不仅成功地将辩论和讨论、奇论和反语等因素引进了新兴的中国话剧,而且为对话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动力性的基础。丁西林的喜剧应被理解为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在中国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成功的变体,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抽象水墨艺术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支先锋力量,也是中国绘画在当下成功转型和发展的一类典型个案。以谷文达为代表的现代抽象水墨艺术家们全新的探索性实践,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开拓性的新空间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业余”的,是传统的带有人格修养自我完善的一种载体,所以也是“自娱”的。民间艺术活动中相同一部分是职业艺术家所为,从社会画师到说书艺人、戏剧班子,他们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们的一切艺术活动为“娱人”而出售的对象总是要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念”,当然也就在艺术活动中反映出一种审美的意趣倾向。在文人士大夫审美观念中往往认为是“粗俗”的东西,却反而会被他们奉为神往的目标。由于中国历史上文盲充斥,“高雅”的文人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观念远不及后者对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16.
在带有男权倾向的社会背景下,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广泛地存在于女性的自我意识、存在价值、独特体验、身体语言之中。中国女性艺术正处于变动、发展的阶段,女性艺术家已不仅仅停留于自我关注的个人经验层面,而是从她们的"内心资源"和感悟出发,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7.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美学中,并成为各种艺术描述和解释的基本术语和逻辑起点。在美学中,“道”的主要意义有三层,即艺术的存在依据、艺术的创造法则和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艺术本身,则相应地被视为“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多以反讽的叙述策略来实现对都市社会的嘲讽。其反讽类型主要有误会式情境反讽和悖论式场景反讽两种。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的文艺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文艺的价值观、创作观和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观的价值不仅在于繁荣文艺事业,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奋民族精神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