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中国古诗词翻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可译性 ,并对如何把古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在翻译中再现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举例分析 ,显现不同译文的特点 ,指出中国古诗词并非不可译 ,古诗词的“意美”、“音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翻译的。  相似文献   

2.
把散文翻译实践与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中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历年英译汉比赛原文的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散文的特点,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得出:散文的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读者欣赏到散文所蕴含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翻译事业的发展要翻译批评的鞭策和推动。翻译批评对提高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目前翻译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低劣译品,甚至出现了“抄译”“剽窃”等现象。使翻译产生了危机,因此,要积极开展翻译批评,提高译著的质量,阻止“假冒伪劣”译品的产生,以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散文意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散文意境构成———诗意与境界———的分析 ,探讨散文翻译过程中意境处理的几个方面。我们认为 ,散文的意境是可以翻译的 :能够从节奏、格调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对译入语进行处理———以意烘境、以形托义、形意双卫。只有兼顾到散文的形、情、义 ,意境才能在译入语的语义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译”和“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不是“科学”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6.
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虑严谨,注重语言的美感,具有自己的特色,“诗体译诗”还是“散体译诗”并不偏执于一端,而是一种彰显了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调适性选择。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对20世纪80年代成长的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杨宪益诗歌翻译思想的中庸之道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翻译理念追求真、美、善的统一;翻译原则遵循允中的信达观。  相似文献   

7.
翻译也是一种艰难的创造。鲁迅说:“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翻译难,诗歌的翻译更难。近几年来,翻译界出现了一派昌盛的局面,但有一些过去存在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文学翻译的艺术美问题,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有本身的美学原则。译诗的艺术美,包括形式美、声律美、情感美、意境美。这也是诗歌创作所应具备的几种素质。译诗如写诗,要满怀激情,进  相似文献   

8.
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指出散文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剖析了汉语散文翻译过程中容易涉及的若干文化问题,指出在散文翻译中要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熟知译出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11.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伪异化"翻译形式.这种翻译方法不顾原文的深层意思,只求字面或形式上的对等,往往产生一种"病态"译文.因此,我们在提倡异化翻译的同时,还应尽量杜绝伪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特别是电影名的翻译已不能单纯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用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或“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业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比较庞德与理雅各对《论语》的不同翻译,可知庞译《论语》有用拆字法翻译中国汉字、提供多种译文和创造性的翻译等特点;从翻译即改写的角度可探讨该特色的原由;并且,从庞德《诗章》中的《论语》思想可见庞译《论语》的影响及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选集编纂传统,海外汉学界中国文学英译选集、国内对外文学英译选集的编纂概况进行了梳理;对选集编纂和作用发挥的一般机制、“翻译选集”不同于一般原文选集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译界对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对同属“选集”的共性部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选学传统相脱离,因“翻译”带来的新复杂性也疏于用当代译学加以阐释。未来,为充分发挥翻译选集在文学“走出去”中的作用,应将传统选学与当代译学结合起来,形成“译选学”研究,加深对此载体的认识。同时,应尽早推出同规模对外作品,摆脱此领域任由海外汉学“代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套译是辞书对英汉习语翻译频频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归化策略的的观点为套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习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则可能制约套译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导致翻译的"归化过度"甚至"伪归化"现象,最终造成"病态译文"。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决定了它的对策性,而翻译标准决定了译品的质量和所传达的思想。十九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标准大体是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为标准的。期间也有别的提法,如“忠实、通顺”等,但都没有“信、达、雅”更有说服力的。可是“信、达、雅”也非绝对的标准,适合于任何体裁的翻译,有人亦提出它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翻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不够充分,翻译质量的评估出现了语言分析与社会评估之间和各自内部的割裂。文章采用了House的分类,描述了割裂的各种现象,指出割裂的原因是出自对“意义”的理解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评估参数的模糊性。概念整合理论的引入突破了翻译的隐喻观,“意义”的经验哲学思考有利于拉近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便于我们从概念结构的角度更全面地评估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