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现代广告语言出发,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哲学观上的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价值观上的整体观念与个人主义、思维方式上的综合直觉与分析逻辑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宗族观念等级意识与个人本位平等意识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 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 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语言观与话语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 观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的语言研究为案例,以道与言、名与实、言与意三个问题为论述线索,比照中西 语言和话语规范的异同,可以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环境语言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中西方鉴别标准存在差异,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解与交流障碍.中西方时间观与空间观存在差异,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这对于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产生障碍,此处主观评判、对话形式和先入之见三个方面也是影响交流质量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庄子对人类语言困境的思考也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思考的问题,庄子对这一困境根源的认识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认识具有同一性,而对解决这一困境,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语言哲学观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意义传递的符号表征,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语言学的发展是以哲学作为基石和摇篮的,在语言认知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不同哲学流派的存在,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及其阵营,导致了不同语言学派对于语言认知的分歧,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认知观。体验哲学观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认知与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体的体验实践及其哲学基础上。因此,厘清语言认知哲学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把握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性,理解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汉语的因果观念的语言表现方式作为观察点,对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前后语言哲学观的变化进行了一次检讨,认为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在汉语实践中都能得到实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念的转变表现出的是一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但就具体的语言实践来看,语言图象和语言游戏既具有冲突性,也具有共生性.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11.
"道"与"logos"是中西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二者之特征在诸多方面均相通,但是由于"道"之"不可言"与"logos"本身的"言说"的根本差异,导致中西方在遵循各自的最高哲学范畴的前提下,在政治、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野.语言作为人类行为的载体,集中反映了二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通过对"道"与"logos"的分析,解析中西方在其各自影响下的语言观的差异,可以为深刻理解东西方的语言与文化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后哲学文化是美国代著名哲学家R.罗蒂在西方哲学家对西方哲学传统模式普遍不满、20世纪西方两大哲学思潮逐渐趋向汇合的情况下提出的,旨在使西方哲学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出路。它想改变传统的哲学观、哲学思维模式,摈弃长期支配哲学研究的老问题和基本概念,将哲学融合在文化之中。后哲学文化是吸收了当代分析哲学和后尼采哲学的部分观点的新实用主义观,它破除了传统哲学观,其中不乏正确合理有启发的观点,但它否定哲学的独立性,因此失之偏颇;它破除了凝固僵死的思维模式,但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观点,它为西方哲学的发展破了几道围墙,但出路还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梳理和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哲学观在各自的思维方式能得到反映: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经验等,而西方人则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论证,重形式完备等;在各自语言上也得到反映:汉语为语义性,语法是隐性和柔性,英语为形态性,语法是显性和刚性。对比分析有利于揭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成因,为语言教学和研究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经历了前期的逻辑语言观和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在前期,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图像理论.在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意义即使用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当代 的语言哲学和外语教学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的奠基理论.回顾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分析了他在每个阶段重要思想形成的成因.论述了他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的认识和解读.以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为理论依据,从实践性、规律性、趣味性三个方面论证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对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法律英语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奎因的语言哲学理论对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述评奎因语言哲学思想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及其自然主义语言观 ,包括行为主义意义论、翻译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本体论的相对性等论题和奎因语言学习理论 ,可以使我们从历史辩证的角度对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做客观评价 ,肯定他对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贡献 ,分析其自然主义语言观的理论失误及其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实用主义定义的阐述,并将中美早期实用主义做对比,论述了中美实用主义哲学观对中西方思维的影响.由思维推至语言,阐明了此种哲学观对与语言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但直到今天,中国人并未形成自己的语言哲学运动。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运动的成果虽然已经介绍到了中国,但中国哲学史界还很少有人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来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介绍了巴赫金以“言谈”为核心的语言哲学与以“对话”为核心的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为巴赫金的文化理论在入手处 ,在核心内容上 ,在方法论上都与他的语言哲学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认为巴氏文化理论在语言哲学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