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搞清人是怎样成为社会的人,并进而成为改造社会主体的。我国理论界普遍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获得既定社会文化、规范、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趋向于把人的社会化仅仅看作一个把社会文化、规范和技能内化的过程,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人的社会化不单表现为内化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一单向过程,而且还包含外化已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体现出双向性。一、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双向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是以客观自然物而存在于自然、存在于社会的。人是社会的客体这一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类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面临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既定的社会文化。这些既定的社会文化为每个人类个体进行种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人类个体对这些条件只能接受,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人类个体只有不断学  相似文献   

2.
"自然状态"学说是现代自然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以来对整个现代政治哲学就产生着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其基石。"自然状态"是相对于"社会状态"而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在社会状态之外,在没有法律约束情况下的一种状态,是人之本性的展示,因而,"自然状态"的具体内容将决定人类政治社会的建构。在现代自然法思想中,"自然状态"不仅将个体从封建等级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个体以自由之身,而且还强调了人之基本权利的根本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别林斯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展人和形成人的是社会”。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因素催人成才的作用。改革在呼唤人才,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是巨大的人才资源,开发这种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女性成才的时间环境时间环境包括影响群体成才的时代环境和影响个体成才的时机或机遇。时代造就女性人才群,可女性个体的成才则需抓住有利的时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才受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社会即可为人的成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的职业倦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有其悠久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中,人类生存的最大特点是聚族而居、固守一方。这种人际间相依为命、依靠群体力量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习惯,牢牢地扎根在民族灵魂的深处,内化为个体对群体的强烈依赖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放大了的人——群体;它所张扬的不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而是万众一心的群体主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  相似文献   

7.
李河 《求是学刊》2016,(5):27-40
启蒙思想涉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基础观念和规则。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启蒙大多顺应其社会的内源性要求而出现,后发国家的启蒙则有明显的外源性。文章据此区分了原发型启蒙和后发型启蒙概念,刻画了相关思想群体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先发与后发国家思想群体间的"异时代的同时代性",探讨了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文章认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信奉理性增长与个体自由和谐共进的原理,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发现了二者的深刻矛盾,由此指出启蒙在自我毁灭。福柯晚年的思想则表明,唯有回到"批判理性"或"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守住精神的自主性,这才是启蒙的自救之道。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个性化根源于时间的多样化."现代性时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进化观的文化信仰基础上,是尺度单一和价值单一的时间."现代性时间"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量化特征,给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代性时间"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人成为时间的奴隶.在"现代性时间"维度上,不仅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消失殆尽,个体也被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而成为无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因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人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改变,而这恰恰说明,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城乡切换的多元建构中至关重要。该片展现了港人由于所处历史时空与母体文化存在的割裂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中华母体精神的依存性,因此电影不仅具有中华母体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国旺 《社会》2016,36(6):32-54
李猛的《自然社会》是近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现代“政治”秩序的一部界碑式著作。此处所谓“政治”,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更包括人性、道德、社会和法权等多种秩序。本文认为,《自然社会》的核心是对“个体”与“社会”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的深化,亦即孤独的现代个体所构成的共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包括家庭、社会、道德和国家在内的多种共同生活形态的实质及其内在张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以下几点:一是鲁滨逊式的孤独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可能;二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霍布斯那里孤独个体的微妙差别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心灵秩序不可或缺;三是霍布斯式的个体形象指向一种新的现代人拓展自身人性的可能;四是自然法秩序所塑造的人性为现代国家的确立提供了道德动力。因而,本文认为,现代精神的发展尚未穷尽自身,只有更充分地理解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把握自身的处境和命运。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创新》2009,3(11):5-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问题现象有着根源性含义,故亦称之为"社会学的元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催生了"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又促发了更多切近经验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如社会行动的现代性变迁研究、中国扶贫研究、社区建设研究、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农村民俗制度变迁研究等等。其中,"个体安全"研究既是理论扩展也是实际应用。也许,上述研究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社会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正是对于现代社会世界之问题性的关切使这一学科获得了新的生长点。"个体安全"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学持续生长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2.
孟子和荀子所谓的“性”,都是指人的先天禀赋性。但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先天禀赋性中道德理性的存在;而荀子的性恶说则着眼于对人的先天禀赋性中感官生理欲求、功利价值企望的分析与探讨,二者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由于孟、荀对人性透视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对道德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人和社会、寡欲与节欲、人的天然禀赋与社会后天环境关系的不同看法。孟、荀人性理论的不同,反映出战国中期发展到战国末期,士阶层社会主体意识的逐渐淡化和封建宗法观念、宗法制度的日益成熟和强化。  相似文献   

13.
遗憾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存在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之中,是人对理想与现实距离的心理体验.它既是人对感性生命的呈现,又是人对理性生命的塑造.在本质上,它是人性的生命形态,具有群体属性.通过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理想、体验、能力、思维等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得出结论:遗憾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社会化完善程度的呈现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是其依存的载体,文化是其最终表现形态,人性是这种文化形态以个体为载体的外部表现;遗憾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表现为人个体的生命状态,成为人性所掩饰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吴用 《社会》1990,(10)
在一个群体中产生内耗,原因是很复杂的,总而括之,有宏观和微观、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因素。体制、法则、资源等等固然对“内耗”产生负有相当大的责任,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积淀、人的综合素质和内耗生生不息也是大有关联的。依我所见,平均主义意识、妒嫉、畸形的精神需求等等是许多人不自觉卷入内耗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德性养成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即人格价值,另一个是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即人生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外化.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主要是指德性的人格价值或人性价值.德性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德性是生命价值之源,这是德性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使人性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交往目标更易达成、自我价值更易实现.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建立.它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成就个人与成就他人、成就人类与成就自然、成就身体与成就心灵、成就德性与成就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与交际美国现代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Bene dict)认为 ,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 ,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B W Robinett指出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广义来看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 ,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由人们的内在和外显行为构成 ,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 ,行为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诸多成就与共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种延缓甚至阻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基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转型等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唯有对文化内涵等文化哲学元问题展开深入的前提性批判,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差异。文章力图阐明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核心是“人化”,是将人“文化”化,是自觉非自觉地、历史地建构起的“人的形象”。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彰显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实践性维度,塑造的是美德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之形象。而以此文化内涵为根基所建构的文化哲学,指向的并非是诗者的呓语,而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文化哲学是“文化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奠基于虚幻的乌有,而是基于现实的实践,其生命力就在于对人与社会完善性的超越性追求与历史性实践。  相似文献   

18.
舆论即民意,是一种能够在社会空间扩散并且有时间延伸性的公众之议论和意见。它代表了公众在一定的时空范围里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国务政事等所表示的主观倾向性。在现代社会,舆论形成为公众的概念中心,便对社会民主化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人类有语言产生,即便有众人的舆论。但在现代人看来,古代社会之舆论,由于科技不发达,社会未有现代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舆论影响范围小。况且当时社会的民主程度低,公众的舆论观点,与其说是“得到了个人自主的、理性的承认,毋宁说是它在理论上反映了共同体秩序所支配的思想,是根据习惯和命令行事的”。(日本社会学家横川宁夫语)这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这样。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舆论的发展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 ,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 ,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 ,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 ,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 ,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 ,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 ,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 ,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 ,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