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宝坤 《唐都学刊》2012,28(4):38-41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文学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不但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在佛教界也拥有一定地位,他的佛教改革思想主要针对清末佛教极度衰微,阐扬佛教首先应从内部开始改革,具体的改革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礼忏;二、付法;三、趋炎,四、办学,还专门针对当时人们普遍提出的各种"废佛"观点("僧无学行"、"宗教当废"、"佛法无用")一一加以破斥,是针对当时佛教内部所存在着的各种不良现象而奋力呼吁革新佛教,也为现代佛教改革提供了些许理论思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建成 《求是学刊》2012,(5):153-160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些名僧的言行事迹,这些名僧是以名士的身份被记述的,他们与当时的名士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游。这一现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魏晋时期玄、佛合流的集中体现,也是魏晋名士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僧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玄学方面的良好修养以及玄、佛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是名僧与名士交游的重要基础。而博大精深、长于思辨的佛理也为玄学的发展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名僧受名士风流的影响而名士化,并有多方面的表现。玄、佛合流促进了佛学在士人中的普及和佛学的独立发展,从而推动了作为宗教信仰的佛教在上层的传播,进而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历史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北朝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在江陵地域佛教禅学的积淀颇丰,江陵玄风自不如建康浓郁,对禅风有所包容;二是后梁与北朝联系密切,北方禅学高僧多有南游荆州传法者,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当然,也与后梁统治者重视禅学的导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宇汝松 《唐都学刊》2007,23(2):44-47
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初入中土的佛教以此为契机而得以迅速传播。富于思辨的般若学在与玄学的不断交融中逐渐异化为玄学化的般若学。享有“解空第一”之美誉的僧肇大师致力于将般若学从玄学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从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等哲学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外来佛学从傍依玄学而一跃成为发展玄学、甚至终结了玄学;佛教也因此走上了真正中国化的独立发展道路,并开始反哺中国文化,推动了整个中国哲学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元代来华印度僧人指空事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中印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往来,尤为频繁,对彼此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过去有的研究者认为:“宋仁宗以后,回教徒侵入印度,扫灭佛教,故自是以后,中国史书无复梵僧东来之记载,而中国亦无西  相似文献   

7.
一早在公元二、三百年以前,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传到日本。日本很快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一时期,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因此从渔猎社会一跃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中国的汉字,儒教和佛教(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日本接受的是从百济传去的中国版)也相续东渡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隋唐时代,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直接来中同学习,前后持续长达三百年之久。举凡中国政治体制、法律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情风俗无  相似文献   

8.
1947年2月,斯里兰卡人民获得独立。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枷锁终于被斯里兰卡人民砸碎,民族赢得彻底解放,为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契机和保证,佛教民族主义思想与活动大规模展开。斯里兰卡的民间与政府、僧界与俗界都对佛教在现代世界复兴倾注了热情,特别是民间在世界上首先致力于复兴运动的开发,起了一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朝时期,佛教摆脱了玄学的附庸地位而获得充分发展,佛学更深刻地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南朝社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琅邪王氏,遵循家族崇佛的传统,广泛地结交名僧,积极参与佛学义理的讨论,甚而以其文人特有的优势,通过文学作品宣扬佛教,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释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远古一切思想、宗教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加进了众生平等修行学说。它强调自悟,排除婆罗门僧侣特权地位,大大简化宗教仪式,用大众化方言传道,在婆罗门教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展起来。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统治时,佛教似乎获得了独尊地位,阿育王派子女率僧团出国(去斯里兰卡,还可能去过叙利亚、埃及、马其顿等地)。佛教随帝国的对外扩张与贸易活动,向许多国家传播,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间,佛教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  相似文献   

11.
王宝珠 《社科纵横》2009,24(6):101-102
在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寺院作为佛家修行之地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归义军政权馆驿的功用而使得寺院功能发生了"蜕变"。敦煌文书的记载表明,当时敦煌寺院经常招待的周边民族政权的使者,有僧使、世俗使者,而招待使者的寺院主要分布在沙州城、莫高窟和榆林等地。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艺僧     
唐代是一个佛教发达的社会,出现了“寺塔遍于九州,僧尼溢于三辅”(《法琳别传》上)的盛况。在数以万千计的僧侣中,不乏潜心于佛学禅理的名德高僧,也有往来于宫廷府门间的政治和尚,甚至还有不少具备一技之长的僧人,或精通书画,或长于诗文,他们虽不注重诵经坐禅,却名闻社会,影响甚大,笔者姑且将这些僧人统称之为“艺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雪峰义存语录的编次及刊刻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林弘衍编次<雪峰真觉禅师语录>之前,宋、元、明各代皆有雪峰语录之编次与刊刻.林弘衍热心佛教事业,于崇祯年间对雪峰语录进行了校定,成为现在通行的雪峰语录的祖本.文中对林弘衍编次雪峰语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对日僧卍山道自修订雪峰语录之情况也做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代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引进,最初依靠渡来人来完成,七世纪初逐渐过渡到通过作为遣外使节的留学生以及书籍收集来实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问僧直接引进大陆文化的方法是在佛教吸收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之前依靠渡来的文化引进方式相比,容易保证政治上的自主性.遣外留学生、学问僧的身上包含着本国的政治意图,他们带回的人际、社会等关系对之后历史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功德这个概念,原为中国本土所有。“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①这里的功德,指功业和德行。“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及至佛教传人中国,借用了功德这个概念,它的涵义就发生了变化:世俗的、一般的意义减少了;宗教的、特指的意义增加了。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几乎就成了纯粹的宗教词汇。中国佛教里有关功德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们从《冥报记》、《三宝感应要略录》以及各僧传中撷拾若干,分成几类,…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奄奠海宇、肇成帝业之后,在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归并全国寺院,三分天下僧人,严控度牒发放,限制僧伽数量,颁行《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等一系列严酷程度为历代闻所未闻之统制佛教事务的规章制度,致使佛教各宗均不同程度地趋于疲弊委顿。与教下诸宗相比,曹洞宗遭斧钺斫伐相对较轻,中叶以降,更呈中兴态势。本文旨在对少林、寿昌、云门三系师徒相继、后前错出之法脉传承情况,作一番梳理与甄别。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满清诸帝宗教倾向以及有清一代佛教政策,存在不少主观误判:臆测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独尊理学、厌恶佛教,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灭佛”皇帝;断言满清政府对宗教之定位,是“除了儒教的三纲五常之外,甚至包括佛、道教在内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①甚至于将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旨在逐渐沙汰“问律律不守,问禅禅弗会”之“应付僧”与“教团败类”、还佛教以清净本然面目之清厘甄别僧尼举措,诠释成“是要以一种尽可能不引起社会动荡的方式,假以时日,将佛教消灭”,其手段比“三武一宗”之灭佛“更加阴险和毒辣”,如此等等.史学以求真、求实为旨趣与灵魂,不允许凭主观意志过度诠释、过度推衍,更不得以个人好恶杜撰假设、曲笔贬褒.本文以推援校磨浩如烟海之原始史料为基础,稽考钩沉,力争如秋潭夜月或清更胡笳般,再现清代汉传佛教政策流变沿革及其内在实质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佛陀故乡的尼泊尔,从古迄今均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尼泊尔曾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系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对于佛教历史尤其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本文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和一些新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汪增相 《学习与探索》2012,(10):148-153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使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有了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南朝时期,世俗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著录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是佛教兴盛、佛教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在世俗目录编撰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