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2010,(2)
吐尔基山辽墓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契丹大贵族墓,女主人地位极高,当为一位地位崇高的女萨满。根据文献和出土遗物等综合分析,该墓主人有可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妹余庐睹姑公主。  相似文献   

2.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0,(5)
1971年西夏王陵101号墓出土的鎏金铜牛和石马,是西夏文物最突出的代表。根据墓葬形制,可以确定是党项族传统的墓葬方式。通过与汉代、唐代墓葬中铜牛、铁牛的比较发现,铜牛石马采取的是屈肢葬,也就是跪态,规格很高,但与礼制没有关系,实属罕见,表明生者对死者的态度非常恶劣,具有明显的厌胜功能。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标志和祖先神相,文物体现了党项人和契丹人的交恶情绪。辽代有三位公主嫁给党项,只有李元昊时代关系敌对,公主亦遭迫害致死,因此,101号陪葬墓主人就是此时的契丹兴平公主。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2)
叶尔基山辽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关于墓主人是谁,一真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赞同太祖妹余庐睹姑公主说,对余庐睹姑公主的死因、丈夫、子女等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根据契丹字研究专家乌拉熙春教授新解读的契丹字墓志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辽史》中的错误记载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5.
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具有强悍、剽勇、矫健的性格。契丹人以游牧业为主,狩猎业、农业为辅.辽建国后,契丹人入主中原燕云十六州地区,广泛与中原农耕民族汉人相接触,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随之,汉人、渤海人等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传入契丹人中,上至皇帝、官僚权贵,下至平民百姓广泛盛行击球、角抵、棋类等体育运动;同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特征的体育项目,如射猎、马术等仍然保持在契丹民族中,这些项目不仅是体育运动,而且也是生产活动、军事训练。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试就契丹人的几项体育运动做一综合介绍。 一、骑…  相似文献   

6.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辽国,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代契丹人多以牧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往著辽史者,缺乏对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一略考,并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8.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就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服室书,降阻卜;灭后唐,占燕云;澶州城下一战,又使北宋岁输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契丹铁骑之威名,在当时已传闻于中外。检索史籍,发现契丹辽朝的军队名号颇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笔者不揣浅薄,撰此小文,拟就辽朝军队名号之分类及其由来、寓意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9.
(一) 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在东北和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几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它曾于十一、二世纪称雄于东亚,影响远至中亚和西欧。它的疆域十分辽阔,东至太平洋(包括库页岛),西达今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泊,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均在今苏联境内),南抵白沟河,雁门山与北宋邻境,“幅员万里”,“属国六十”(《辽史·地理志》)。以致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穆斯林史书及其它著作中,将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或kathay)。而在中古英语、俄语和希腊语中,更把整个中国都称之为“契丹”。可见辽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代的畜牧业,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女真族“旧俗无室庐,夏则出随水草以居,迁徙不常”(1),以畜牧为主;建国后又因“马者军旅所用”(2),畜牧业不断发展,牧政渐臻完备,大致渡过了原始游牧和定居游牧的两个阶段。金代的畜牧业,不仅是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对辽和南宋的战争以及交通驿道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史书记载历史上北方民族,多为契丹的官民牧事;时人学者也往往认为女真族“多事农耕”或“牧政不修”。故拙文拟就史籍散见的记载,结合近年出土的文物,略述金代女真族畜牧业的发展和相关的一些牧政。 (一…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尊孔崇儒华夷同风——辽朝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朝在建国初就开始推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既定政策,辽朝统治者首先统一君臣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大力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和大量收求中原图书典籍,使尊崇孔子、提倡儒家文化成为辽朝社会生活的时尚.辽朝的"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一是儒学契丹化;二是儒、佛、道三教并兴,和谐发展.经过辽朝的努力,儒家文化在北方游牧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为"华夷同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辽初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后,官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各族民众的需求,而没有统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内容因需而宜的私学教育在契丹社会向慕华风的历史背景下获得较大发展.私学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既有以家庭为背景的家学教育、以庠校为依托的私塾教育,也有以私人组织为核心的讲学教育和以士人为主体的自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比,私学教育对象面向契丹社会各族各阶层,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儒家文化以及医学、天文等诸学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艰苦勾稽铸成力著———《辽代契丹习俗史》读后刘肃勇由张国庆、朴忠国二位学者所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近年来少见的辽史方面的一部精品著作,充分显示了著作者的学识功力与治史才华,详细读过之后,做为曾对辽史做过一点研究的笔...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1)
在金朝灭亡辽朝的战争中,一方面不断有契丹族的官员及部众为了个人前途和生存而投附金朝;另一方面,处于胜利一方的金朝也随着战事胜利俘获了大量的契丹部众。这些归附并认同金政权的契丹人,不仅对金朝灭亡辽朝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金宋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6.
契丹是生活在东北山地草原的东胡人后裔.据辽初始创时期的皇族耶律羽之墓志记述,契丹的族属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佶首即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是鲜卑著名首领檀石槐.这就是说,契丹源于鲜卑.(<辽史>记载"冒顿可汗以兵袭东胡,灭之.余众保鲜卑山,因号鲜卑,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日库莫奚,日契丹."契丹在东部鲜卑中长期活动于辽西、右北平,即阜新、朝阳、赤峰地区,在阜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契丹人祖先的足迹,阜新是契丹人的摇篮和故乡.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4)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这种差别不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环境及自身活动的不同逐渐形成的。契丹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长期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服装。然而,在契丹与汉族的不断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契丹服饰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汉人服饰中也融合进了契丹服饰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2):18-20
甘肃是华夏文明名副其实的源头地区。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特殊,这里还形成了富藏活态的藏传佛教文化、华夏民族秦汉民俗文化、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国境内的回族文化,它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与当代汉民族文化一道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变迁,它们都统摄于华夏民族的祖源地文化——华夏文明文化。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构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符号,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智慧。重视甘肃的历史文化宝藏,为构筑"华夏文明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7,(2):123-130
"辽代词坛创作沉寂"这一判断不惟是文献稀缺现实下的一种假设,实则亦与历史的真相相差无几。而相较于词在高丽以及金的接受与创作,辽代这种词坛沉寂现象的产生既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也与这一时期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表现出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尽管辽词创作不兴于世,但辽人之于词的发展,尤其对于金词风格的塑造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此现象的探讨,是我们理解整个十至十三世纪词史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