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12月,日本炮车在汉口将人力车夫水杏林撞伤致死,即水杏林案件,简称"水案"。水案引起中国工人罢工并封锁日租界,日方对中方屡有挑衅,双方交涉、对峙达半年之久。最后在中方做出一定让步的情况下,事件得以解决,但这种解决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2.
ZHANG Ning 《北京社会科学》2006,(Z1)
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几个理念,认为,我们在对待这些“和谐”理念的时候:第一,应该重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空谈;第二,应该在肯定古代“和谐”理念合理性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构建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不能回过头来翻故纸堆,而是要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否则,无论是古代先贤的“和谐”理念,还是当代的“和谐”思想,都会因为实践上的无作为而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3.
4.
作为综合办事机构的秘书部门,在各级各类领导机关中处于枢纽地位,是协调、控制整个机关工作的中心部门,其职责是参与政务、处理政务、搞好服务。秘书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巧妙、合理运用情理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则,懂得用真情、真心去感染人,用事实、道理去说服人,会使秘书工作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家庭消费问题的理论支撑点,首次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消解“惯习”家庭消费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反思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消费惯习”、确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的理论基础等思想,填补了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法国的波尔多产区,我们常常会提到1855年列级庄和圣埃美隆列级庄等等,而谈及勃艮第产区,我们就鲜少提及酒庄,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名村名园,因为与波尔多"以庄园为基"的分级制度不同,勃艮第葡萄酒的分级是"以地为本"的。波尔多有四大名区,他们分别是:梅多克产区、格拉夫产区、圣埃米利永和波美侯产区。在波尔多产区,除了原产地命名管理局所 相似文献
9.
10.
福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首先是着眼于古代对性快感的道德质疑及其与基督教伦理实践之间的差异,此主题是1984年出版的《性史》第二卷《快感的运用》和第三卷《自我的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学院1982—1984年的课程讲座《对自我与他人的治理》和《真理的勇气》中,福柯脱离了这一主题,将理论触角延伸至对整个古代哲学的挖掘深耕。以关心自己和直言为主线,这两次课程讲座从另一个侧面对西方思想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勾勒,其探讨的内容涉及西方思想史的各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与古代日本人的“孝”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人道德观的形成曾产生巨大影响,“孝”即是其中之一。古代日本人的“孝”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有何影响?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2.
13.
学界一般认为,苏雪林对鲁迅由生前崇仰到死后攻击,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但从新发现的其在武汉大学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1934)等文献看,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苏氏经历了从"钦敬""小说家鲁迅"到"反感""杂感文鲁迅",从鲁迅生前刻意掩藏自己对鲁迅的不满,隐约地"反对",到鲁迅死后对其公开诋毁、大加挞伐的过程。苏氏之公开"反鲁",固然与其自由主义文学观念以及鲁迅"攻击"其亲敬的杨荫榆、胡适、徐志摩、陈源等公私恩怨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是其拥护所谓"党国"的政治立场;而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公开私信,把自己推向道德和舆论的前台,则与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密切相关。苏雪林"反鲁"案,从本质上说是苏氏向左翼和中共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但对鲁迅研究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勰和卡尔维诺都对文学的美学意蕴进行思考、探讨 ,时代风气诸种因素的不同 ,使他们在理论文学时面对不同的境遇和针对不同的问题。本文试从梳理中西文论风格理论入手 ,就刘勰的“八体”和卡尔维诺的“六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16.
现在“土豪”的一些行为,已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但如果回到古代的话,那时土豪们的奢侈生活一点也不比现在“逊色”。比如后蜀国君孟昶喜用七宝溺器、北宋名臣寇准奢侈燃烛、南宋酒官吃羊肉吮汁吐滓…… 相似文献
17.
汤饼早在汉代已经是我国流行的面食,长期以来,它不仅制作方式多样,而且人们在各种节日中以其为常馔,赋予了它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自2003年1月1日执行《政府采购法》以来,我国政府采购活动实现了有法可依。10年间,我国的政府采购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贯彻"三公"原则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有"政府采购第一案"之称的北京现代沃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状告国家财政部一案,历时7年,此案反映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的诸多问题,透过"政府采购第一案"深入讨论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体责任归属问题,以及相关法律程序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