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日本学者关于天皇论的三种观点:精神意义上的天皇、权威象征的天皇、政治权力象征的天皇。作者从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制的比较入手,对日本天皇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日本天皇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像中国皇帝那样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日本历史上只是几段极为有限的时期。而天皇之所以能够一系世袭是由于天皇远离权力中心、天皇的神性权威和“君权神授”的儒家学说的影响等原因。“虚君”是天皇制的本质特征,天皇只是个权威的象征而非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西周政治家们用德来解释为政的资格问题,为现实中君权易位和王朝更迭寻找正当性说明,这是为政以德理念形成的源起。为政以德理念从三个层面对政治提出了具体的合法性要求,即以德配天的天命合法性、德政仁政的民心合法性和德化天下的文化合法性。为政以德是兼具规范和经验因素的合法性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追求中“和”的精神。道势两立、君师分离传统在中国的确立,使为政者无法掌控对“德”的解释权,这是为政以德不致落空的一个关键。为政以德理念引导政治符合德的要求,也起到了规范和约束政治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董平  Wang Luman 《孔学堂》2023,(1):4-22+104-115
基于“轴心期”概念的批评性反思,本文认为,中国的“轴心时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而不是所谓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西周的礼乐文明,确乎代表了自尧、舜以来某种积古流传之价值体系的制度性显化。西周解体之后,中国文化经历了思想上与制度上的多重突破,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武帝时代,方始重置了时代思想与西周“轴心文明”的相互关系。经过“后轴心时代”思想与制度之多重突破,儒学终究凸现为古代社会公开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轴心文明”价值的坚守者与看护者,也因此而成为现实政治的监督者与批判者。正是在儒学展开其自身的历史绵延之中,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遂得以清晰显现,并为其筑就了独特的“价值屏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世界,然而社会实践却走向“家天下”的“大私”。根据被外在神化的圣贤和内部被神化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封建专制政治为“权力私化”奠定了基础;以血缘伦理为基准、以“家-国同构”体为范式、以畸形法律为保障的权力成为古代中国掌权者的自有资本,而权力的现实效应-利益、名份又诱导着整个社会的人们崇拜和追逐权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政治拜权教。”直至今天,以“特权”为特征的变相权力私化和政治拜权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仍在困扰着中华民族。因此,为了切实保证民主、平等、自由等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公共权力监督的"软件系统"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监督"软件系统"中有权力特性系统、人性系统和政治文化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权力特性既存在于公共权力监督之中,又作为公共权力监督的对立物与公共权力监督彼此消长;人性是塑造权力特性的直接因素,而公共权力监督拥有引导掌权者的人性及其所支配的权力特性的巨大能量;同时,最有能力重塑人性并开拓监督空间的政治矢量当属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6.
简雄 《社会》1988,(12)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达尔把权力称作是一种“影响”,即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其中某个人可带动别人采取行动。但现实社会中人们理解的“权力”和政治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尽相同,所谓“有权的”就是“当官的”,这是在“官本位判”盛行的社会中一种不平等人际关系的观照。一个政治系统时权力既缺乏内部调节,又没有外力约束,而仅仅靠权力的拥有者牺牲利益来保持廉洁,那么这个政治系统就会权力膨胀,如同经济系统中通货膨胀一样权力作为“通货”,其拥有者可以依仗别人的拜权心态而创造出一些附加权力来,就好比企业产品有信誉,很容易得到贷款一样,权力也可有“权力信贷”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譬如,迁个户口,调个工作,槁架彩电,以及小孩入托、上学、招工什么的,有时候只要有意无意敲敲边鼓:“这位是××长的××”事情似乎就格外方便一些,尽管那位××长既没有“打招呼”也没有“批条子”;再如两个才智水平相当的人,人们总是更青睐其中那个父亲是××长的,因而也就更容易受重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的实质始终是权利政治与权力政治的较量,冷战结束后权力政治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政治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权利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主权、人权与“球权”。要特别重视“球权” 问题的重要性,应该强化“球权” 建设,认真分析主权与“球权”,以及主权、“球权” 与霸权的关系。在主权与“球权” 两大领域内,开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政治科学的形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政治科学和“新兴”政治科学:现代政治学的形成过程在现代西方文献中,“政治科学”这个概念首先是用来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设立)的一个专门学科。政治科学包含对权力的社会结构、政治影响、政治行为和政治方向公众舆论的经验研究和政治形势的预测,等等。  相似文献   

9.
刘国建  王灵秀 《探求》2008,(3):22-26
权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分析当代相关领域活动的重要对象。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共在与互动,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座架”。政治权力具有显著的序惯性与继承性,在很长时期之内部表现为强者恒强;与之相较,技术权力的序惯性较弱,但技术权力具能动性与活跃性。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有序合理的巨动是增强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     
“国家”作为涉及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较普遍的用法是指政治上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团体;较特殊的用法是指政治制度。现代的政治理论家们,一般都把国家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联合形式(周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通过其目的以及贯彻那些目的的方法,通过其领土、主权,把自己区别于其他联合体。国家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暴力所支持的法律体系来保持秩序和安全。国家权力的行使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在这一范围内,国家拥有最高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大优势。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工作之一。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感到凡是思想政治工作健康进行时,社会就安定,经济也繁荣;凡是思想政治工作偏离正确轨道,就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延缓经济的发展,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以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非权力化”,强调说服教育,而不要应有的权力,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溃化;另一种是将思想政治工作权力绝对化,如“政治挂帅”、  相似文献   

12.
一、税利分流政策出台的理论根据、历史背景和牡丹江市试点方案实施的“小气候”(一)税利分流政策的理论根据1.它鲜明地体现了兼顾国家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原则,在根本上区分了国家根据两种权力不同性质和两种性质不同的收入,从而划清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种不同管理职能。有利于国家逐步实现政企分开的改革设想。马克思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①他在说这一段话以前阐明了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的关系。他说:“‘权力也统治着财产’。无论如何.财产也是一种权力。例如,经济学家就把资本称为‘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这两段论述充分说明了任何国家都具有这两种管理职能,而税利分流政策的制定就是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的。它的优点在于明确了  相似文献   

13.
李筠 《浙江学刊》2012,(2):111-115
Jurisdiction不仅仅指司法权和管辖权,它首先指一般性的政治权力.中世纪早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司法权是政治权力的唯一存在方式.多元政治共同体、政治权力中心和法律体系并存的局面导致了“管辖权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不仅作为内部管理机制的管辖权逐步体系化,形成了等级化的司法体系,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外部权力界限的管辖权也逐步明确,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王国为基本政治单位的“国际”政治法律格局.Jurisdiction的历史积淀充分反映了西方法治主义的诸多重要理念、制度基础和对现代民族国家诞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指出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既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防止腐败 ,做到标本兼治 ,正确运用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建立公共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的必要性社会公共权力 ,就其理论而言 ,它与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共同构筑了政治学中政治权力的基本理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 ,它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中反映。就其功能而言 ,它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寻租学说”,这一学说的实质是,在市场发展的不规范时期,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趁机进行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交换,采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租金与权力大小和垄断程度成正比例。早在三年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国内经济学权威和官方要员就提出警告,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一些内在矛盾,使社会经济处于一种既“非权力”又“非市场”的环境中。此间,市场经济一些规则还没有确定,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精英的规模     
在研究农村问题时 ,“精英”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挺高。综合大家的各种分析 ,可以说农村精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拥有的 (经济、权力或关系 )资源丰厚 ;个人能力较强 (这里的能力包括个人的知识、智慧、为人处世的技巧等 )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村干部和其他选举时强有力的竞争者 ,学界同仁们往往将其称之为村庄的“权力精英”、“非治理精英” ,或统称为“政治精英”。我是以村民自治、村委会选举为楔入点进入农村问题研究的 ,对于包括村干部在内的选举中的风云人物 ,我习惯地称之为“选举精英” ,认为他们都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一次在浙…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后造成权力真空,形成政治权威危机,各种政治力量希图主导中国的权威重建之路。政治权威的核心是权力合法化,这些政治力量在重建权威的过程中,极力要求传媒服从其意志,以建构符合其意图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不同的权威重建路径,形成了北洋时期新闻业的双重面相:由传统型权威而来的“专制”面相和由法理型权威而来的“现代”面相。在这双重面相中,法理型权威及由此而来的“现代”面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但因北洋时期的武力政治,绞杀了中国传媒的现代性转型,使之重回传统官报之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权力家庭、家庭权力化与反腐败包雷自从本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起,人们把利用各种权力所得到的比投入资源的正常创利活动更多的超额收入叫做“租”,而把谋求得到这种权力以取得“租”的行为称做“寻租”活动。在我国由计划经...  相似文献   

20.
政治董事——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逐渐取代了再分配机制,社会权力结构也随之逐步转变,由命令型转向管理型和交易型.市场化改革是"权威导向型"的.公共权力不退场,只是权力转型.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对公有经济拥有产权,掌握着资源配置权和市场发展的指挥权,采取委托代理人的方式经营和管理企业,政治董事由此产生.这种改革模式形成了转型中既统一又分割的权力格局,保证了改革的有序推进,实现了社会平稳的转型.但政治董事集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于一身,这就加大了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