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语中的一些动词常与分词或副词搭配而构成短语动词。在现代英语中新的短语动词不断形成,原有的又产生新的含义。它们在英语中用得十分广泛。由于它们的词义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进行简单的推测,搭配关系比较复杂,用法又变化多端,如何掌握短语动词便成为学习英语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因此、对短语动词进行一些归纳和简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动相补语"到"早在宋代公文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到元代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到"多见于公文类文献,少见于白话类文献,但两类文献中可搭配动词的语义类有差异;明清时期,动相补语"到"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状态,清代之后又迅速发展,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这一使用发展特点与近代汉语时期"V得(O)"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到"和"得"前可搭配动词一致性较高,两者有发展上的共性,但从形式标准来看,与"得"相比,"到"始终没有发展出动态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张振羽 《学术论坛》2012,35(12):85-88
在近代汉语中,时间副词"趁常"当是由副词"趁时"类推而来的。语气副词"可知"来源于短语"可知"。"知"因"以身喻心"的隐喻的作用,由感知动词转化为认知动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评述。相应地,"可+知+复杂的命题宾语"结构也由述宾关系被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在频率机制的作用下,表达临时性主观评述义的状语成分"可知"逐渐规约化,并最终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4.
“一”除了与表示联系意义等少部分动词(如“有、存在、姓、作为、等于、在于”等)不能直接组合以外,都能与其它动词组合(“一”和部分形容词组合,如“一红、一急”等表示变化的意义,本文把这样的形容词当作动词看待)。以下记为“一+V”。 “一+V”并不是一个同一的类,既有属于词的一类,又有属于短语的一类。属于词的,例如“一连、一同、一统、一齐”等。属于短语的一类,还可以分出属于状中结构的和在一定语境中形成动量结构的两小类。前者如“一听,一碰”,后者如“(吃了)一惊”、“(吓了)一跳”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属于状中结构的“一+V”的问题。状中结构的“一+V”中的“一”,既有修饰的作用,又有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将就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语义表达功能加以辨析,并由此延伸探讨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否定副词的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度副词"好"是由表示"美好"义的形容词"好"虚化而来的,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很少见。宋以后略多见,元明清是其出现的高峰时期。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好"主要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一些动词性词组,并且所修饰的词在语义色彩上没有受到"好"本身语义色彩的影响。同时,"好"除了单用外,还组成了"好生、好不"等复音形式来表示程度之高,其中的一些形式不但沿用至现代汉语中,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0,31(3):29-32,43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既"本为动词,是"尽"的意思。由此虚化为副词,是"已"、"已经"的意思。由副词又虚化为连词。连词"既"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二是表示让步。在出土战国文献中,"既已"是个复音虚词,作副词用,是"已"、"已经"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容易掌握的莫过于英语动词,但是最难掌握的或许是最常用的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如:come across(遇见),look out(当心).有时由于介词和副词的介入,动词的意义也随着变化,因而不能从字面推测出整个短语的意思,这就构成了学习英语者的特殊困难.本文将扼要地介绍短语动词的构词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及修辞特征,以便对学生掌握短语动词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5,(3):68-72
春秋时期,"头痛"作为主谓短语出现,表示"头部疼痛"的意思。宋代,"头痛"从主谓短语中分化出表示感到为难或讨厌的意思,其中"头"的指称义由有指变为无指,"头痛"开始词汇化。明代,"头痛",开始变为一个形容词,清末民初,形容词"头痛"的用例开始大量出现,并与主谓短语"头痛"一起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苏状 《北方论丛》2007,(5):79-82
赏的审美意义在魏晋南北朝已确立,然"闲赏"作为一复合范畴主要出现于唐宋以后的诗文中,尤其在明清系统品赏著作中作为章节命名使用。对"闲赏"范畴"文脉"进行简要梳理,可对照出明清文人所言"闲赏"之独特内涵:一方面,明清"闲赏"对象上的世俗生活性,使"赏"更具"闲"意,另一方面,"闲赏"范式上于感性形式中见雅趣的现代审美性,又使明清"闲赏"有了"以俗为雅"的倾向,遂与当下"日常生活审美"构成一种"形似神异"的映照。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评陆机诗"有伤直致之奇",关于"直致"一词,《诗品》注者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直致"是六朝习用语,是钟嵘《诗品》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钟嵘将"直"区分为"直致"和"质直"二体。"直致"乃"自然英旨"、"风华清靡"之美;"质直"乃田家语。钟嵘褒"直致"而贬"质直",把"直致"与"雅致"并立,视为诗学中的两个相对但不矛盾的审美范畴。唐宋以后,"直致"成为文学批评中应用广泛的专门概念,但大多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与钟嵘推崇"直致"的原意相反,这是对钟嵘"直致"说的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律楚 《云梦学刊》2007,28(3):104-106
魏晋南北朝时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学本身具有不依附他者的价值,并对这一价值给以肯定。这标志着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标志着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独立后的文学并没有在东晋被谁真的认为过“驾乎道德之上”,更没有在南朝取得过“高于一切说”的地位。纵观历史,这不仅东晋南朝为然,而且其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也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称名说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称在南宋己见雏型 ,但正式提出则晚至明朝中叶。以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力倡“唐宋八大家”,是当时文坛斗争的需要。虽然“八大家”的提法在明、清时期不时遭到非议 ,但因其的确代表了唐宋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最高水平、具有特色各异的风格且为学者提供了习文范式而获得学界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5.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存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处于唐宋交替之间,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体现出这一特点.通过探讨五代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进而说明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特点及它对宋代刑罚制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狂禅"一词在晚明及以后尤其在清代,屡屡被提起,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唐宋以来的五家禅,其二是指晚明思想界的一股思想潮流.综合考察,狂禅使用最多的是用来指称晚明思想界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潮流,它突破了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股思想潮流的主要特征是以禅证儒,以儒入禅.  相似文献   

17.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曹刚华 《社会科学》2006,(10):169-177
两宋时期《大藏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地方寺院、私人刊印者屡屡皆是。笔者爬梳宋人文集、宋元地方志,搜集史料,从刊行方式和流传范围考察,进一步了解《大藏经》在两宋民间社会流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理学发生之原由及思想渊源既是佛教与道教的挑战及其与儒学融合的结果,也是魏晋玄学以道家为主体融合儒、佛二家这种尝试影响的结果。处于"唐宋变革期"内的时代特性则是理学发生的前提条件。理学开山也应从比以往更为宽阔的视野去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