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2.
相对独特的梅山社会环境孕育出来的梅山情歌是包括梅山文化的湖湘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按照表达感情的方法,梅山情歌可分为思春歌、挑逗歌、赞慕歌、相思歌、赠物歌、相爱歌、思别歌、反情歌、规劝和讽刺偷情歌及怨媒歌等十种。其积极的道德内涵可概括为择偶重视真心相爱、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追求专一的牢固的爱情、鼓励艰苦奋斗与勤劳致富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4.
"花儿"被誉为"中国西北的诗经(歌)"。通过理论界定"花儿"文学形式、回顾与创新诗性特征理论判定标准,从内容、形式、功能和想象力4个维度对"花儿"所具有的诗性特征进行综合判定。论证表明,"花儿"在内容、形式、功能和想象力方面均具有诗性特征。诗性特征使其便于传唱,其本质仍是"歌",而非"诗","花儿"是一种以"歌"为体、以"诗"为用的民间口头文学。  相似文献   

5.
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歌圩是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起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存在,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而到明清则与今日接近。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壮族歌圩也有过兴衰,历尽沧桑。自明中叶封建王朝逐步对土司统治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者视歌圩为“风流圩”,把歌圩中演唱的山歌视为“风流歌”,认为其“伤风败俗”而严加禁止。如清朝思恩知府李彦章,就出示严禁,但并无寸效。“会讫,群人  相似文献   

6.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7.
论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苗族青年男女多数以歌为媒,传情抒意于情歌的对唱之中.而男女内心的种种激情,诸如试探之情,赞美之情,爱慕之情,离别之情,相思之情,失恋之情等等,却又无一不是借助于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巧抒发出来的.比兴手法,就是苗族情歌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一种技巧.本文拟就苗族东部方言区即湘西、桂北、黔东、鄂西南、川东诸地流传的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儿剧是歌剧、戏曲及"花儿"特色互融的产物,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花儿剧的审美价值在于"花儿"音乐与戏剧结合后所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更具魅力的、更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壮乡歌圩在广西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歌圩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和个体性教育功能,这既是壮乡民众对人性的不同层次需要的表达,更是广西各民族歌圩得以流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的文本分析多关注于从小说的象征意象、叙事话语、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解析这部作品。通过分析一个黑人青年真实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经验以及小说中的莱因哈特和“祖父”角色的塑造来探析小说的主题:解读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个体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各种外在因素所导致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生活焦虑,失去自我、被人视而不见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命题。  相似文献   

12.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情歌--《思相》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情歌种类繁多,景阳土家族情歌<思相>是其很特殊的类型.它侧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和婚姻制度下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及她们所持的不同道德观念.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民族歌谣中所包涵着的一些人类婚制存遗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松"字在中原官话区秦陇片陇东点方言的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松"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它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饥者”之苦、“劳者”之辛,还反映了“爱者”之情。从《郑风》之诗、“郑声”之谓、“郑声”之“淫”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为孔子所言“郑声淫”意在“声之过中”而与淫乱无涉,一为“郑声”的抒情指向实属“爱者歌其情”。从中或可意会孔子重礼亦重情的论诗思想。  相似文献   

16.
舒伯特之所以被称为“歌曲之王”一是因为他在歌曲创作上数量多,二是因为他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歌曲中表达出各位诗人的不同个性来。三是他使声乐和钢琴变得同等重要,钢琴的音乐形象和旋律的结合,使歌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两方面成为谁也分不开谁的统一体,这就是他首创的“艺术歌曲”。  相似文献   

17.
帝尧时期广泛流传的《击壤歌》,已被历代学者借用为太平盛世的赞美之辞。“击壤”一词内涵丰富,不但描述了农民耕作的实景,而且象征了帝尧统治的圣明。史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周边仍留存着丰富的击壤遗迹。今年暑期,笔者深入临汾市康庄和席村两地调查访谈,发现击壤遗风已经成为民众对地方历史的一种认同记忆。重读《击壤歌》,我们依然能从中受益,它对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都有借鉴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探讨帝尧时代歌“击壤”的现代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洛阳桥歌”是北侗地区特有的玩山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借“桥”传情的含蓄表达、性别意识的裂变觉醒、别具一格的民族狂欢、以歌乐生的诗意栖居的内蕴。  相似文献   

19.
南朝民歌《四月歌》表面上写的是青年男女的恋爱,但是其中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佛教内容。  相似文献   

20.
《小芳》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症候--男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其歌词蓄涵着"诗性"与"悲剧"这两种审美特质和审美倾向.悲与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一种体验方式;其歌曲经久不绝,还因为"小芳"成了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梦--英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