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蒋庆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一文引发舆论哗然。文章从女性主义立场与视角出发,在对儒家女性观及儒家对女性的规约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女性观是限制与束缚女性的伦理思想,是男权社会以牺牲女性利益而满足男性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女性观一贯损害女性利益,完全不适应现代女性的需求,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儒家自觉地从男性视角,为封建的男权社会塑造了理想的女性形象,并通过"礼法"和社会教化系统两种途径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社会中的女性。这种带有鲜明的性别尊卑的意识逐渐为女性所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准则,对女性群体心理、性格、气质、思维等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儒家的女性观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差距,就整个汉代而言,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女性逐渐趋同于儒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女性地位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儒家女性观的一些负面影响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儒家女性观的消极作用显露无疑。  相似文献   

4.
严辰辰 《国际公关》2023,(14):134-136
本文以习近平用典为指导,厘清儒家“尚志”观的历史演变脉络及主要内涵,分析儒家“尚志”观与新时代高职学生立大志意识培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新时代高职学生立大志意识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以儒家“尚志”观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立大志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这种“义”、“利”观可以称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人欲观的基本倾向,即“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强调从民所欲,强调士君子、为政者要以义制欲,并提出了化利己之欲为仁爱之心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冲突中,先秦儒家的人欲观较之于宋明时期理学的人欲观有更多的合理性和健全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通过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名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认为,“正名”乃先“正字”,先“正百事之名”,百事之名顺,则可继而在此基础上以“正”在政和为政之“名号”。孔子“正名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的先导.是儒家为参政、为政而搭设的精神阶梯。孔子正名思想使儒家的“仁”和“礼”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孔子正名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积极的精神阶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剖析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人物语言及文本语言两个层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造成男女两性畸形关系的深层文化根源,即儒家文化中的一夫多妻制的观念,揭示儒家文化在男女两性定位上的缺陷及其对人的"集体无意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 ,“理性为人类的特征” ,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虽然它还比较片面和狭隘,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其某些积极的方面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相似之处,并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起源和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儒学一跃而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及其伦理规范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汉儒们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歧视妇女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女教"体系。在礼教初兴的时代背景下,汉代妇女除了接受"女德"、"妇功"教育外,还能够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妇女们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反过来又冲击了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哲学视野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旧约圣经》有关片段存在的父权制和男权主义思想,它对女性的忽视,造成妇女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启迪女性主义者应该关注男性对女性忽视所酝酿的极大悲剧。让男性直面女性,关注女性,注视女性;让女性用女性的视野,重新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男性一起构建起性别正义、自由、平等与和谐的共同体。试图揭露人类文明是一部忘记女性,使女性受屈从和忽视的历史,从而唤起女性对生活世界的知觉与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主导的父权文化 ,常把有个性、不符合他们游戏规则的女性 ,称为“河东狮子”、“狐狸精”和“祸水”。这是对女性的丑化、贬低和污蔑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以德治国”根本不同于传统儒家的“德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 ,“以德治国”的落实主要在于制度道德的建设 ,而不仅仅限于公民个体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列宁和邓小平分别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的两位伟人,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们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片面的"增长发展观"。新社会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史再现",又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且共同遵守的信念、理论和方式。这一新范式的确立,有其生存论、伦理观及动力基础,"以人为本"是其生存论的基础,"和谐社会"是其伦理观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其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潮籍革命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关注女性命运、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主线。冯铿的作品序列展示了她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心路历程,从早期强烈呼吁社会为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快谋救护的法子",到批判像"一团肉"似的所谓的"时代女性",指明女性"最后的出路"是参加革命,认为真正的新女性是"把自己是女人这一回事忘掉干净"的革命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