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2.
著名系统哲学家、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等10所院校的邀请于今年4月1日至5月1日在我国访问讲学。本文是他的7篇讲稿之一,曾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湖北省党校、浙江大学哲学系举办的讲习班上作过讲演。它概括而深入地介绍了罗马俱乐部已发表的十几份报告的内在关系,总结了这个组织在建立世界系统模型方面的经验,也提出了在非平衡态热力学诞生之后对这个问题应持的新观点。对我们应用系统方法研完世界和中国的大系统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闫志刚 《社会》2006,26(1):23-35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富强 《探求》2005,(2):22-25
本文以有效劳动价值说为基础,解释了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财富扩张的内在基础,并揭示了协调增进是价值不断提高的主要源泉。此外,本文还通过对社会交易费用的分析来考察社会劳动间的协调程度。最后,对协调视角分析经济现象的意义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优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使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还没有产生“优化”这一概念时,它便存在于人们的实际活动和思想观念之中,以一种意志、意念、目标、理想等形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活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优化、如何符合人们的理性要求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存亡,也关系到每一个体的安危。它是人们的一切优化问题中层次最高的问题。 一、东西方的社会优化意念 在这里,我们以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中的优化意念为代表。这里的意念,是指意图和观念,它是一种不自觉的思想观念,我…  相似文献   

6.
尹训红 《创新》2010,4(6):126-128
文化、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三者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追问,得出:语言以及由诸符号所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类行为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居主体地位的、鲜明地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和居非主体地位的、一般体现着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并存之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十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尚不成熟、还处在初级阶段的依据。处理好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对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因素,必须予以爱护、巩固、发展。对于非主体的因素,要区别对待,有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要鼓励适度发展;有的在短期内则要扼制、消灭。主体与非主体的调控和整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最全面地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诸问题。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态度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人类认识整个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强调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着”。  相似文献   

9.
产权社会化促使产权结构由集合型向社会型结构演进.社会型产权结构是产权社会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现代产权存在的客观状态.它是产权开放性、社会成员共享性、流动性、交易性、虚拟性的存在形式.社会型产权结构经历了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奴隶社会是高度独占、封闭、私有的集合型产权结构;封建社会打破了集合私有的产权结构,呈现为地主私有的土地产权与农民所有的劳动力产权的二元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私有的产权结构;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公有的产权结构.在社会主义后期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公有的产权结构将得到高度发展,将呈现高度公有性、高度社会性、高度开放性、高度流动性,最终随着产权的消亡而自然消亡.  相似文献   

10.
自 2 0世纪最后 2 5年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以来 ,人类的宇宙观、自然观、世界观和社会观都出现了飞跃的发展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二次“哥白尼式的大转折”。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趋向一致 :地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它是不可替代的。维护地球环境的完好无损 ,必须打破政府、企业、民族和社会的界限 ,动员地球上的全人类共同参与。当前 ,产业正向“装配—分解—再装配”的再生利用型的生产结构转变。都市生活也在“与环境共生”的口号下 ,发动建立“新社会生活系统”的意识变革和再建运动。学术界自然不能置身其外 ,在“知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生率的下降已逐渐成为日本国民所谈论的话题之一。如果这样低水准的出生率再不断持续下去的话,日本的人口就会出现负增长。同时,出生率的下降也将使未来日本的劳动力人口锐减,老龄人口的负担也将进一步加深。近年日本出生率的下降,不仅是由于已婚的育龄夫妇不生育,更是由于适龄男女不结婚所造成的。在过去的对年间,日本的特殊出生率从2.14下降到l‘物,在这些下降比率中,如果将其原因分为育龄夫妇生育率下降和配偶率(各年龄段中已婚女性的比率)下降两方面,那么,百分之百是由于配偶率的下降。所以,近年特殊出生率的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它的内在界限。为了克服这个界限,早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运动开启了对“外界”的内在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又以构建“消费社会”来实现对“主体”的内在化,进而把整个经济过程都纳入资本内部。20世纪晚期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资本的内在化运动达到极致,资本主义进入“控制社会”阶段。在控制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不仅掌控了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节,并且以精神政治调节主体对资本的依从性,由此造成更严峻的生存异化。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吸纳既再生产了自身关系,也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犯罪主体为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着重就其中的社会因素作一粗浅透视。一、典型调查和众多个案表明:“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据杭州、上海、北京市统计,在5,021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由家庭的不利因素导致犯罪的,有1,274名,占25.2%,四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一起与家庭有关。据某工读学校对三年来入学的297名学生的家庭调查,其中因家庭溺爱而导致失足的学生竟占一半以上。在国外,由于家庭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犯罪也占相当比例。据美国一个调查报告指出,他们国家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家庭有关系的占60—70%;苏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5 4%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 35 % ,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 4 6 %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城市化每 2 0年左右翻一番 ,在未来的 2 0年左右的时间里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或超过 6 5 % ,这预示着中国将进入城市社会 ,并朝着后工业社会关系转化。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关键是 ,社会整体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伴随城市社会的来临 ,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将成为必然 ,这是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认识这一社会转型的本质属性 ,并能够超前预见这一社会关系的特质 ,对于认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传统社会,是指前资本主义的传统农业社会。同样是传统农业社会,东方和西方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东西方传统社会的政府在职能结构特征和职能弛张规律方面的种种不同。而政府职能结构及其驰张规律的不同又深刻地影响着东西方传统社会政府能力的某些差别。所有这些不同,不仅决定着东西方传统社会社会发展的快慢和取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东西方社会政府行为的某些特征及其社会发展进程中种种棘手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传统之学的务实学风和实践倾向以及古代儒者士人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及其发展是一个以儒学为主、诸子百家分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当时社会密切相联,以思维的批判性为主要特征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7.
前言最近10年,北大西洋两岸出现了两个既有区别但又不无共同之处的长期资本积累理论。随着阿格利塔早期撰写的重要著作问世(1979;最初于1976年在法国发表),以及尔后利皮茨(1986,1987)和博耶(1984,1987)等著作的出版,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责任教育是时代呼唤的主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回顾与简述了社会责任感的界定,从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提出的角色承担理论视角出发,探析了在增强学生主体性、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新路径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 ,描述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的社会互动结构的转变过程 :“在过去的社会结构中 ,自然人是基本元素 ,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是原始性的联系 ,在新型的社会结构中 ,新出现的法人行动者担负了原先社会关系所承担的大部分职能 ,原始性的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科尔曼 ,1999)。科尔曼从两个方面解释美国社会的这种转变。首先是经济领域 ,人们的活动由主要集中于社区内部扩展至全国 ,许多产品由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转变为在全国性的大公司生产并供应全国性市场。全国性传播媒介的出现 ,也为集中生产的制造商开辟全…  相似文献   

20.
辩证决定论与非西方社会的发展江丹林本文就当代非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考察了马克思辩证决定论历史观的由来和发展。从中,作者揭示了经济基础上的历史决定性和人类实践活动表现的历史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从这一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