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以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呈现出重要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思想对我们思考生态问题,对我们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解决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浪》因其高度诗意化、程式化与哲理化的特质被誉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后期实验作品的顶峰。她以诗化的笔致营构了"海浪"这一一以贯之的核心意象,并把生命之玄思悬为鹄的,融生态主义意蕴于文本创作中,约略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对当下语境中的我们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世意义。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海浪》是其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进行形式探索的里程碑。在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批评的语境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就作者表达的“真实观”,选取了“生态精神的内核”、“波浪存在中宇宙整体的互惠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指出:《海浪》处处体现了生态精神的要素,特别是对真实与整体的互惠意识的推崇与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美学逐渐成为显学的背景下,生态批评的学术储备也日益丰盈,因此作为探究文学艺术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其哲学思想来源、理论话语原则、理论视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对照目前生态危机问题,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此诗:首先对生态批评进行简要的介绍,通过对《古舟子咏》文本进行分析,以探讨诗歌中所蕴涵的生态危机意识以及作者所希望的人与自然互相尊重的关系,并为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着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化经典之一,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解读的尝试尚不多见。尤其是在德语文学领域,就国内外而言,生态批评都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格林童话》的新视角。通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激发当今社会的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这两部作品在领先于时代、拒绝在自然观方面男性话语的影响、拓宽生态审美观、强调女性和自然的密切联系等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就这两个文本而言,夏洛蒂·勃郎特比简·奥斯丁要走得更远一些,看自然的视角更广阔一些,"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思想更突出一些,男性与女性对自然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得更深刻一些.  相似文献   

8.
《李尔王》中“自然”是该文本中的关键词,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文本中两种自然观,揭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哲学范式的转移,造成自然被进一步边缘化。文章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主导意象荒野和隐含其间的西方两种原型意象,揭示荒野被文化符号化而自身并无价值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这一作品,揭示出作者超前的现代生态观,警示人类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敬畏一切生命,谋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避免共同灭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比喻手法进行理论阐说和作品分析,创造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比喻式批评话语。他以自然、人体、事理等为喻,使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通过具体的意象得以阐明;语言表达尚引经稽古,奇崛秀拔而又不失自然切至;行文结构主要有总分、分总、并列和对比四种形式,以增强批评话语的表现力。《文心雕龙》的比喻式批评话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女性主义宣言,充分展示了伍尔芙对女性观的具体诠释。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分析向读者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何在?女性怎样获得真正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平等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潮骚》是三岛由纪夫描写唯美爱情故事的代表作。通过从叙事学角度对作品空间构造的分析可以看到,神社、灯塔分别以新治和初江为表象,具有对内与外的象征意义,同时体现出歌岛这个封闭空间的相对性。立体空间结构及若干对立关系的塑造和叙事视角的多角度转换使故事情节生动充实,既体现了作者对甜蜜爱情的赞美,也展示了故事深层所蕴含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三岛对理想之乡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试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欧美小说发展史上一名重要的开拓者,她关注社会,关注灵魂,从精神的高度重复远古时代人类“生与死”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她的主要小说《达洛维太太》和《海浪》表征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公爵夫人与珠宝商>的文本分析,从意识流这一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物的回忆、印象、想象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二是以有限的时空、人物创造较为广阔的时空疆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其小说《时时刻刻》中,描述了意识流经典小说《达洛维夫人》(最早命名为《时时刻刻》)的作者伍尔夫太太、读者布朗太太和与该小说女主人公同名的达洛维夫人,她们分别为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先驱、迷惘的家庭主妇和叛逆的自由女性。虽然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环境和问题不同,但她们都时时刻刻渴望着自由和幸福,追求妇女的解放。坎宁安通过展示她们的自我探索,再现了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表达了他对女权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敬意,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伍尔夫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解读,展示她如何对自然特征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描述,揭示自然与女性一样,如何努力摆脱受压制、受破坏的地位,解构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最终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