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萨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午夜之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以一个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变迁作为国家历史的缩影、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蛇与梯子”是《午夜之子》中反复出现的一组意象,通过此意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了他眼中和心中的文化图景:一是作为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即对立冲突;二是在游戏之外,延伸到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混杂性与不确定性;三是在对立与杂糅之后,指向一个多元、包容的世界。作为一个流散作家,鲁西迪既反对暴力的殖民主义又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文化上的杂糅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萨尔曼·拉什迪是后殖民主义时期一位杰出的印度裔作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他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中对人民,现代文明和宗教的描写时表现出的混杂性话语,来揭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通过被压迫的奴隶飞回非洲这一民间传说,试图探寻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奶人的黑人青年,他疏离家庭、疏离社团、疏离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托妮·莫里森以细致的意象、直观的语言、恰当的史料引导主人公踏上漫漫的人生旅途。这人生旅途让他与黑人的民族历史联结在一起,从而也实现了他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霸权最先是由葛兰西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文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弱势文化输出其各种文化以达到殖民的目的,结果导致弱势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且陷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他关注的是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西方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力,很少考虑到传播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的重要性。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霸权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霸权的存在,并且唤起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太清”意象是承袭先秦文学,在《淮南子》中衍生为有固定内涵和外延、寓有作者情感的意象。“太清”意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社会背景,也与《淮南子》自由思想和艺术特色有关。“太清”意象所包蕴的内涵丰富,有楚风的浪漫,有黄老道家思想的因素,有政治大一统之下的祥和的文化,更有诸侯国的文化特色,体现刘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单向街》采用了散论、格言、寓言相交织的意象拼贴的方式,呈现了魏玛时期德国普遍衰退景象,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现状也展开了批判;他揭露现代生活的愚蠢与堕落,通过追忆古老文化中的风俗,对现代人予以警示。《单向街》中的三组意象:中国书籍的誊本、古老民族的风俗、书籍与妓女,虽远不能囊括本雅明的文化批判,但从中可以折射出本雅明文化批判的主旨:提醒人不要遗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思在"进步"裹挟下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9.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积淀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不少文化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发生淡化、消隐、变形、扭曲、遗失等各种拓变。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究竟怎样拓变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拓变值得思索、探究。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几种常见的文化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中发生各种拓变的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印度。本文试图从叙事者文化身份、修辞技巧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所体现出的后殖民文本的混杂性。  相似文献   

12.
威尔士王子麦多克在长诗《麦多克》中的身份转换深深折射出诗人骚塞的帝国主义意识。麦多克从美洲大陆的陌生来客到部落首领,最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身份变化与其登陆美洲,占领攫取土地、采取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部落政策、继而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步伐相一致。借长诗中麦多克在美洲大陆身份转换的叙述,骚塞隐藏于"大同社会"构想背后的帝国优越意识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在占领土地、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居民的统治过程中渐次彰显。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赵瑾 《东方论坛》2013,(5):44-47
在1826年以前,缅甸的教育为传统的寺院教育。1826年以后,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缅甸的逐步确立,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在缅甸建立。在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寺院教育也还在发挥一定作用。1920年以后建立的国民学校也是殖民时期缅甸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体系虽然饱受缅甸各界批评。但是相对于寺院教育和国民教育而言,它还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它对近代缅甸社会和文化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由于殖民政府对缅甸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过低,导致整个殖民时期缅甸的教育畸形落后,这对缅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泽民"文革"前的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其思想与艺术的表现是新中国17年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新时期《衬衫王国的崛起》等作品抒写了作家张泽民的扬州情结,思想上以"地方志"书写"国家志",诉求文本最大张力的表现,且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进行温暖的揭示与表达。张泽民的散文以报告文学、小说进行跨文体的实验,并在多方面以分寸感的把握,使其作品获得和谐与诗性。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借助了古代神话的思维意识,并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将这种思维意识加以拓展体现,通过转换非现实的神话意象的内涵表现,把各种文化元素统合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又把统合过的文化元素发散到宇宙万物,跨越时空,思考生命的现实与未来。于是,各种表面上缺乏逻辑性联系,不可组接的意象之间便产生了超逻辑的链接,从而使人与宇宙万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因缘,创造出一种新的自我的生命旋律和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