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自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融贯中西古今,对自由问题作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自由不是散漫、放纵;自由是中庸、通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自我认识是自由的第一个前提;自我控制是自由的第二个前提。潘光旦的自由思想重视个人道德的养成、个体利益和集体需要的平衡,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色彩,有助于一个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 价值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对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便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物质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与此相联系,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幻想的色彩,它的建构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想象力,但同时又是一种带有科学成分的幻想,因为这其中并不乏科学技术的成分,也即在元宇宙的空间,一切人工制作的东西都可以由科学技术来取而代之。假如有那么一天,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完全由人工智能来代为运作,这至少也说明人类依然需要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元宇宙的幻想把我们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虚拟的方式加以创造和再现,甚至文学艺术的生产也可以由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这也说明,在一个虚拟的元宇宙世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相对满足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愈益强烈。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文学艺术之于人类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食粮,文学艺术既然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供人们欣赏,那么它就必然有存在的理由。在元宇宙时代,文学艺术与科学并非总是呈对立的状态,二者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交融,这具体体现在元宇宙时代的文学,尤其体现在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和批评上,科幻小说同时使得文学艺术与科学的想象力达到了交融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婴幼儿的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婴儿呱呱堕地以后,就需要给予精神的哺育。 一、婴幼儿需要精神哺育 婴儿诞生以后,脑与胃一样需要“食物”。脑需要精神食粮。其理由如下: 1、婴幼儿有学习能力。 科学仪器对婴儿的眼球活动和心脏呼吸检查,证明婴儿出生不久就有对环境反应的能力。婴儿生下来要看东西、听声音,这就需要“精神”哺育。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作为精神食粮的一个品种,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历史学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他精神食粮、文化事业相比,历史学的作用对一个民族来说似乎主要在于储存和整理记忆。一个民族时刻不停地向前走,当然有时要回过头来往后看一眼,以确定自己眼下所在的位置。历史学家就是一批接受民族委托专司往后看的人。如此说来,历史学家的工作本身——不论如何工作——对整个民族都是有用的。不过,一个民族有时需要回忆的不是全部往事,而是与眼前的问题相关或相关度最高的那些往事。在这时,着重挖掘、核查对这些往事的记忆,以为解决、探讨当前的  相似文献   

6.
法轮功这个非教非党、妖言惑人的非法组织被取缔了,然而,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实质,清理“法轮大法”赖以产生和泛滥的社会温床,却是一件长期的社会工程:不但需要“大破”,还需要“大立”,更需要破立得法,治标治本。实施这项社会工程,实际上是建立常识、情感和理性的此岸世界。  相似文献   

7.
刘灵 《南方论刊》2005,(7):51-51,54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知识建构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在音乐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音乐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由于它能给人以愉悦、享受,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保持学生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这是音乐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教学目的之一。作为音乐教师,应如何调动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美妙的音乐殿堂中去,使高雅音乐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呢?笔者认为,要给学生上最好的音…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人类对科学的崇尚追求当首推技术之功。强大的技术效能彰显了科学的力量,使之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由此,科学与技术也成了连体同胞而不可分离。否则,科学只能是少数人兴趣使然的事情。 如果认识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科学与技术并不能等量齐观。科学要比技术高贵得多。人们有理由反对某种技术,有谁要反对科学呢 ?在许多时候,标榜科学成为时尚或是各种需要。就连层出不穷的巫术骗术不也要用“科学”来包装吗 ?当科学家不是许多人儿时的梦想吗 ?可见科学的名声是多么尊贵。 然而,科学的昌盛决非靠喊口号能实现的。“赛先…  相似文献   

9.
朱智明  朱丹阳 《理论界》2008,(4):148-149
李白的诗魂首先是其圣洁的心灵,远大的抱负,执著的追求,心系苍生的情怀。其次是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三是与人生对话、与天地对话的精神境界。李白的思想不仅代表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也代表了人类的健康精神追求,是当代振兴中华的宝贵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做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旧世界,一件是建设新世界。“推翻旧世界,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建设新世界,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本文拟对知识分子在现代革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做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有关人类心理潜意识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文学也表现出探究这一神秘领域的强烈欲望。从二十年代爱尔兰的乔伊斯,到八十年代中国的众多“新潮”作家,无不在这方面孜孜努力。如今,文学能否表现潜意识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然而,文学究竟如何表现潜意识,这恐怕仍然将是一件需要认真讨论的事。  相似文献   

12.
我对学术研究,如同对待人类其它社会活动一样,一向也是取原生态视点的:那多群落的浑沦勃动中的兴衰更替,展现为学术史上的潮涨潮落,这是学术活动的一个总的景观。由此,学术研究带有一种强烈地突破规范亦即非规范的性质,这种非规范性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的行为方式:以新思路、新观点力求推陈出新,这需要在广博阅读和对新的历史经验加以概括的基础上,加之以深入的思考,才能做到。这既需要功夫,又需要才力。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虽然多读书本是件乐事,但过量的阅读也会变成一件苦事,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不是每个学人都肯下决心,…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兴起和主体的张扬,瓦解了信仰的基础,时间危机随即产生。作为大众精神食粮的大众文化,为了舒解普世人群的压力,通过对“现在”的神化、将时间空间化、遗忘人类整体性时间的三种策略,来消解和遗忘时间,它也因而充当了现代“宗教”的角色。“现在”成了大众躲避危机、消费欲望与进行末世狂欢的场所。大众文化试图通过反时间来克服时间的危机,最终将人类推入时间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这个充满纷争的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之中,人们越来越看到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这一切都是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自然与人文的危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审视自己的过去,从而遥想未来。在这个缺少精神食粮的年代里,末日的言论总被一些猎奇人士有意或无意地提及。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才变得如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度里多出一些“院士”,这自然是一件大好事。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辉煌、也空前艰巨的壮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有觉悟的杰出的人材,各行各业需要学问精深、知识渊博、技术精湛的专家、学者、能手,各个战线需要为数众多的科学家以及文学家、艺术家。我们国家并沒有规定什么“院士”的学位、称号,但是人们对于那些知识、才干、成就出类拔萃的人物,通常尊称和赞誉他们是“秀才”,是“尖子”,是“院士”。理所当  相似文献   

16.
李朋 《北方论丛》2001,(2):113-117
当我们理性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愿望竟然与其实际的行为逻辑及其结果之间往往是一项悖论。人类的需要,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取向,也酝酿了人类的愿望。人类的成熟需要时间,人类的进步需要理性,人类从和平到战争需要跨越一道道门槛,我们从这里探索人类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就是人类不停顿地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从而不断获得进步和自由的历史。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是人类主动精神的核心。人类正是在创造活动中,摸索出历史前进的方向,推动着世界文明的新陈代谢。因此,研究和探讨创造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创造性思维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本文就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形式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三方面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权力与秩序作为人类存在的奥秘之一,一直困扰着勤于思索的人们。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一、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利?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权力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问题的关键是,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利才能维持社会的整合?从而把人类社会推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保持了九十年代的激增趋势,影响力更趋广泛和深入,俨然成为时代的第一文体.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篇小说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姻缘关系,二者相生相伴;二是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国家文学奖项的诱导,长篇小说是政府方面构造精神食粮的需要;三是时代生活和作家的渴望表现,复杂的时代生活呼唤一种能够表现它的文学形式,作家企图通过长篇小说证明自己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有关问题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现将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认识 有的研究者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它有其前提。这一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论证为“需要和生产”。需要和生产既然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它就是人类社会的起点;既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就决定着人类的其他活动,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有了产生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