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3.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围城》中那色彩瑰丽的比喻,散发出诱人的芳香;那些巧比妙喻,又恰似串串珠玑,清凌作响。这增添了小说的声色,也形成了它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英语中最为常见、使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格。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提喻。本文想就三类比喻形式的定义、运用及其作用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联想"是比喻的心理基础。比喻的结构构成及其功能实现,都需建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之上。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分析汉语中的比喻,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比喻这种修辞格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鲁迅的比喻具有描写生动、构思新颖、议论精辟、结构多样等艺术特色,充分显示了鲁迅高度的语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家,向来都很重视比喻的运用。纵观古今,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精彩的比喻象一朵朵璀灿的浪花,随手可掬。它们具体生动、活泼优美,为瑰丽多彩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少光和色。沈从文作品中(下简称“沈文”)的比喻,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行家笔下的比喻,最讲究新颖奇特、贴切精当,可以说,新颖贴切是运用比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探索作家用喻的特色时,应超乎这一基本要求,找出他们的独到之处来,只有这样,“特色才成”。其为特色那么,沈文用喻有什么特色呢?下面,笔者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辞格中的超级大国。它的喻式多样 ,喻体丰富 ,因此汉语辞格已被写成专著的 ,编成词典的 ,只有比喻这个辞格。而且 ,翻开任何一本文艺作品 ,统计一下哪种修辞手法出现的频率最高 ,比喻准会登上冠军座。然而“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 ,越是认识不清” ,人们在运用喻格时 ,往往不能恪守原则而出现错误。本文就比喻格的运用原则进行探讨 ,求教于专家与读者。一、相似性原则张炼强在《修辞理据探索》一文中指出 :“比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 ,有了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成理 ,没有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不成理。”成不成理 ,关键看两个事…  相似文献   

10.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他人有关比喻的研究,论述了比喻的运用在尚重侗族琵琶歌中的语篇构建功能。比喻的运用在两方面体现了这类语篇的语篇特征:一是在这类语篇中比喻的运用大都出于语音衔接的需要并借此为语篇的展开服务;一是比喻在四类琵琶歌中的分布与各类歌所承载的相应社会功能是相吻合的,情感表达最为强烈的情歌中比喻运用得最多。这项研究对比喻的研究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都是一个拓展,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语篇)研究乃至当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均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修辞学中运用最灵活的一种方式 ,对它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小说《白鹿原》中的 2 0 0多个比喻句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比喻”的结构特质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的语言艺术——喻人、喻物、喻事,而且比喻的构成方式灵活多样——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扩喻、缩喻。由于比喻的成功运用,鲁迅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或通俗浅近、平中见奇,或注重神似、新颖别致,或照应语境、自然贴近,或幽默辛辣,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16.
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乐于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以比评诗,即文人墨客在评价各个时期的诗人诗作时,往往寓自己的基本观点于比喻之中,通过运用比喻达到评价诗歌作品的目的。我们认为,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比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比喻在古代的特定功能之一。以比评诗在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我国古代诗歌擅长用比,先秦诗歌的两大代表作《离骚》和《诗经》中,处处可见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精彩纷呈的比喻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欣赏,更为他们运用这一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东汉学者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关、韵律关颇具艺术魅力,而语言运用中表现出的鲜明、可感、生动的形象性,是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反复推敲、锤炼的结果。寻求最贴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诗词语言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8.
梅娘是20世纪40年代东北作家中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女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艺术创作上不断地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致力于通俗的东北口语与传统语言融合的探索,倾力于传统文学描写技巧手法——比喻的创新运用,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修辞是一门语言艺术 ,表现了语言的一种饰美功能 ,追求的是语言美。比喻作为语言的修辞手段 ,属于美学范畴。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 ,分析比较一下英汉比喻美学价值上的某些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20.
比较与比喻     
广义的比较包括了比喻 ,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与比喻之间却又并不存在鲜明的界限 ,在这重叠区往往就有歧义产生。在分析英语、汉语比较句的时候 ,要着重分析英语比较结构中的歧义现象 ,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要运用恰当方法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