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诺塔奇的《毁灭》是一部反映战乱中刚果妇女悲惨生活的戏剧.其叙事技巧和结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戏剧艺术特色.刚果这个国家以及战争主题对和平年代的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纳迪妈妈这个亦正亦邪的矛盾体让人说不出是爱还是恨,无法产生共鸣,而开放式的结局又让读者无法印证对结局的猜想,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这些艺术手段促使观众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战争作出理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审美旨趣独特又富有深意。它既贴近生活、自然亲切,又对情感表现予以节制和含蓄,受到非常广泛的欢迎。这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思想,也蕴含着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交流。正是这两方面,使作品既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又能超越具体情境,实现了更普泛的审美影响力。这关联到文学审美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文学审美对民族审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二是文学审美与读者大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认为,奥斯特在小说《黑暗中的人》中,运用元小说和蒙太奇的后现代叙事方法,通过欧格斯特一家的遭遇,言说战争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映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小说在给读者带来文学审美愉悦的同时,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战争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5.
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历了复杂而又曲折的接受过程.这部作品在问世之初读者反映冷淡,而后在二战后奇迹般地重新流行起来.这部作品的读者接受命运和不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域息息相关.读者的期待视域即他们的价值现、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情趣在战后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重新喜爱上了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唐人王建与后蜀花蕊夫人均留有宫词百首,为宫词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二人心性乃至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文学发展的相互承继性,又使得二人的宫词有着一些相同点。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二人不同创作心态的原因,重点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二人宫词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小说早期翻译和传播的典范,托马斯·珀西编译的《好逑传》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入手,从文本选择、文化立场确立和文本意义传达这三个层面上分析《好逑传》珀西译本中体现的选择,以探讨珀西如何在上述三个层面上成功的顺应了本人的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文本、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成功交际。研究发现:在文本的选择上,帕西选择的《好逑传》顺应了其本人的教化意图以及读者的文化审美需求;在文化立场的选择上,帕西顺应了本国的文化立场;而在文本意义的传达也就是在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帕西又成功地顺应了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奥尼尔依照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模式创作了戏剧《悲悼》,两者在情节、冲突以及某些技巧上都有近似之处,但两部戏剧的审美效果却大相径庭。文中着重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戏剧理论等视角研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从词美再现、句美再现及辞格再现3个方面着手,评析两个译本所传递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韩皓月 《21世纪》2010,(11):50-50
新《红楼梦》像一部作者电视剧,满足的是作者的审美愿望,而和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无关。当观众满怀期待地打开电视机,看到的却是一部梦呓般的作品时,他们火冒三丈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往往会捕捉到这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长河中总会激荡起几朵“形同”或“神似”的浪花。它们不以人们意念中的时空单位为纽结,而以各自民族生成发育过程中的“年轮”为对位中介,福斯塔夫与阿Q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站在了一起,他们分别显示了莎士比亚和鲁迅两位天才作家对民族劣根性的历史与审美的思考。也许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国学术界对福斯塔夫与阿Q典型本质的概括呈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生活在两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和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化传统中,居住地域亦相去甚远,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二人有着同样的自然情怀,他们均主张以诗歌入自然,以情感人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家园,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和生命意义的升华。二人在自然旨趣上的区别在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寻求神性,并在神的怀抱中获得升华了的主体性,得到了“人的自然”;而盂浩然所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人的主体性并不高扬,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12):14-17
一个村子里住着两个人,他们同名,都叫克劳斯。不过其中一人有四匹马,另一个只有一匹马。为了把他俩区别开来,大家把那个有四匹马的叫作大克劳斯,把那个有一匹马的叫作小克劳斯。现在我们来听听他们每人都发生了什么事,这可是真事呀。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二人早年初登诗坛时一起编选的明清山东掖县诗人诗作《涛音集》,是他们总结明清山左诗歌、阐发诗学观念的一次自觉实践。这部选集早于王士禛的《唐诗神韵集》,其评点集中体现出他们对杜甫“老成之境”和唐人“妙境”的推崇,审美上倾向于雄浑高古和兴象神韵两种风格。这两个方面是二王早期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二王尊杜与贬杜、神韵诗学观念的形成以及二王诗学的联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立安 《可乐》2011,(3):M0002-M0002
我儿子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可乐》陪伴他从初中走上了高一。寒假回来,儿子跟我讲起他们寝室的故事。他们寝室一共住了四个人,有个室友喜欢玩牌。每到晚上休息时间,他就拉其他寝室的人过来玩牌,影响了另外三人的休息和学习。儿子和另外两个室友非常烦恼,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他们选择了逃避,每晚总是躲到其他寝室去看书或休息。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谈到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时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像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会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  相似文献   

20.
言行关系是《论语》中的一则重要命题。《里仁》篇中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一句便与此相关。在诠释史中,学者将其旨意或解为倡导谨言,或解为勉励躬行,其中实则隐含着“有言有行”和“行而不言”两类不同理想人格的设定。详循孔子对言行关系的论述,他不仅指出言、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强调了二者的一致性趋向。实际来说,孔子言行观的旨趣并非谨言或慎行,而是在借助个体之“耻”提示个体能力和德性的提升,也即对个体展开教化。孔子对行为主体的关注不仅展现了儒家在言行关系问题上的独到运思,也体现出中国哲学重视行为主体而非哲学概念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