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空间路径视角分析了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表明,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是英国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目前英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大多处于人口逆城市化阶段,但伦敦都市区已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循环;国际人口迁移是促使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应该更多地从空间路径视角研究中国都市区和城市群区域的人口城市化问题;需要以政策措施适时引导上海都市区和北京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在交通和信息设施不断完备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周期将会缩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来研究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近郊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并和中心城区一起组成了新的核心区域,人口正不断向这个新的核心区域聚集。目前北京市城市化的进程正处在新一轮的集聚阶段,新的核心区域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长期内,整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将向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苏南城市郊区化与社区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社会》2003,(12):24-26
自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步入了城市郊区化的新阶段,这不仅对其城市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城市郊区化一般是指人口、就业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西方国家的郊区化经历了城市中心人口、工业、商业及办公业等先后向郊区迁移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就全国整体而言,现阶段的城市化仍然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集中城市化阶段,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苏南等地区也已经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了原由部分社区的分化与重组。因此,重视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社区重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王嗣均 《浙江学刊》2000,(1):142-145
本文着重探讨了与现行迁移管理制度改革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认为工业化、城市化时代是人口大迁移的时代,要用时代精神去创造入口迁移的政策环境;城市化过程是按城镇规模结构规律吸纳人口的过程,要用科学精神去对待顺应这一规律的迁移流向,用革新精神去建立迁移和流动的激励机制。而在今天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新时期,要用法制精神去反思户口政策,创造平等的迁移环境。  相似文献   

5.
杨芳勇 《社会工作》2008,(23):20-22
一 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一定经济条件下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是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工业化进程来看,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  相似文献   

6.
申雄伟 《探求》2006,(Z1):103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发达的工业化和高度的城市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随着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不断的集聚与扩散,从而促成了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大北京、大上海、大武汉、珠三角都市圈等构想相继出现,都市圈的规划工作在江苏等一些省份也陆续展开.按都市圈形式推进城市化、组织区域经济运行,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5,(4):68-74
文章利用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我国过去十余年房地产行业扩张与人口、GDP、城市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关系,以空间面板模型为基础,通过选取恰当的模型引入变量之间的空间效应,研究房地产行业扩张的区域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各地区房地产投资规模与本地GDP、人口数量、城镇化率等因素有显著关系,同时区域之间的空间面板估计也具有显著性,从而说明我国房地产行业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区域效应与国民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等基本因素,它们是房地产行业保持理性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弥漫式泛城市化格局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高密度地理空间形成了较强的空间均质化效应.在这基本状况下,浙江城市化是一种呈“面状”、分散推进的进程,具有均衡化、弥漫式等重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浙江人口及产业集聚点的快速空间扩张过程,进而从环境动因、制度动因、全球化动因等角度分析了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因.文章最后认为随着浙江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优化,即将迎来城市功能和品位加快提升、城市布局加快优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人口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出现了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出现"郊区化",部分城市也会出现"逆城市化"或"再城市化".之所以会是这样,其中最重要的是集聚与分散力量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的持续扩张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两大图景。立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背景,通过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置于总体性城乡空间秩序与空间再生产的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这一群体空间区隔与权益剥夺的现状,并从空间生产的逻辑中透视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权益区隔与结构化的机理。研究发现,城乡空间分工的制度壁垒导致了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身份结构化,空间再生产的资本逻辑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区隔,城市空间扩张与规划中的权力介入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弱势地位。因此,要以共享城市空间为理念,以空间正义为核心,提高空间权益的开放性,增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权益。  相似文献   

11.
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的活动,因而也叫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集团迁移和个人迁移,有组织的迁移和无组织的迁移,自愿性迁移和被迫性迁移,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城市间迁移、乡村间迁移和城乡间迁移,等等。人口迁移的数量、构成和流向的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这一趋势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作为一个社会运动的过程,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演变。对此,联合国在1983年就曾宣告:二十世纪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轰轰烈烈的、举世瞩目的伟大剧目。由于大城市是大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传播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中心,因而具有较高规模的聚集效益和较强的文化效应,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繁荣中,起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购房和定居的共时性决策假设,验证和控制了住房自有和定居意愿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并基于新迁移经济学和跨区域家庭生计策略理论,构建了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流入地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以往相关研究都低估了住房自有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同时家庭收入、婚姻、家庭化流动、社会网络、居留时长、家乡经济权利、流动范围等都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实证结果证实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是一种家庭为本的"小农理性"决策,是在社会制度排斥之下综合家庭成员发展需求、家庭定居能力以及定居收益和成本的家庭空间安排,是一种跨区域的家庭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苏南城市化的战略转换与多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社会》2002,(12):23-25
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为主转变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这三个转变综合的空间形式是市镇数目的增多、都市地域的扩大和都市地区的出现。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近代工业化的直接产物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苏南地区乡镇工业蓬勃兴起 ,小城镇迅速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为了顺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苏南地区从城市化仍滞后…  相似文献   

15.
杨风 《创新》2013,7(1):78-82,127
从人口城市化到农民市民化是时代发展的理论诉求。除了人口城市化含义与测度指标的局限外,从时代发展、政策诉求还有现实理论来看,都有必要全面开展农民市民化研究。通过探讨农民市民化的内涵与外延,归纳了人口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农民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人口社会化和人口现代化的统一,是对人口城市化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宪建 《社科纵横》2007,22(11):60-62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产业和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环境、城乡建设实践的严重偏差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霍秀媚 《探求》2006,(Z1):82-83
一 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应的概念,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政治与经济、生产和流通、人口与资本、享乐与需求的集中地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一定地域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居民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质量互变过程.城市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综合形态,不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的转型,更是以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为基础和前提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化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更新引起的深层次社会变革的过程.城市化同时又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转型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化浪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从集中到扩散的技术城市化、从文化到文明的人文城市化及从人口膨胀到人口萎缩的周期性城市化浪潮。这揭示了城市化问题的复杂性,也生成了人们对城市化的恐惧感,诸如生存性恐惧、正当性恐惧、价值性恐惧和同质性恐惧。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化都会不断遭遇风险、危机、质疑和批评,但是城市化也是一个不断激活和打开生活空间的过程,城市形态映射社会权力、城市环境呼唤生态伦理、城市治理拼贴出城市秩序。追求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是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城市策略是成就“希望空间”的基础路径。城市文明的融合叙事、微观叙事和多元叙事是不断突破城市化自我限度的方式,也是不断重构城市创造力的共同策略。因此,人们对栖居空间的美好向往一直充满着现实的希望,即“城市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化、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的统一,其进展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农村过剩人口增长速度和城乡人口增长率的差距。世界城市化始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20  相似文献   

20.
李云 《社会》2002,(3):34-36
世界的历史和现实已清楚地表明: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因果的,工业化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虽然,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但目前我国仍有420万个自然村,183万个行政村,54万个集镇,约70%的国民仍在农村居住(G·怀德、K·戴维斯,2000).相反,有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经达到85%.我国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人口至少要达到国家人口的50%以上(<1995·世界开发银行报告>,1996),可见,我国城市化提速的课题,已显得越来越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