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体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三方面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法亲属称谓在区分父系与母系、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及其背景原因.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以及汉法互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由于中俄两国民族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两国称谓习惯特别是亲属称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长幼与辈分、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详略、派生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建新 《民族研究》2006,7(1):93-101
本文大致以时间为纵轴,对以往的宗族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和总结了人类学、历史学学者在宗族研究方面的理论视野、主要内容以及经验,并介绍了当前宗族研究的新动向和存在的不足。文章重点对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等框架下的宗族复兴和传统创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陕北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其宗族形态呈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以往学界对我国的东南宗族关注较多,对北方尤其对西北的宗族关注较少。本文就陕北宗族的形成与特征作一探讨,以期为宗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区域个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宗族血缘观念的深厚和聚族而居的特点,决定了土地买卖的宗族性特征非常明显,买主身份从宗亲血缘的视角来看,呈现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显著特征.在买主身份方面,亲族购买者比例较高,原因在于亲族对族人出售的地产具有优先权;所以,土地在宗族内交易的比例较高,几乎占地产交易的一半.最后,宗族对寡妇出卖土地的行为更为慎重,有大量族人作为中人参与、见证寡妇的土地买卖.究其原因,主要是宗族在地方社会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决定的;另外,还在于国家法律对宗法族规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语言学中人们很早就重视亲属称谓的研究。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时所依据的词汇首先就是亲属称谓和数词等基本词汇。我国古籍《尔雅》、《恒言录》、《恒言广证》、《称谓录》等亦有丰富的关于亲属称谓的记求和注释。至今,亲属称谓的研究仍然是国外语言学的一项热门课题。因此,亲属称谓的研究值得我国语言工作者的重视。民族学领域对亲属称谓的研究也不亚于语言学领域。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摩尔根就非常重视亲属称谓和这些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制度。它的关于原始人类有过血婚制的学说,就是以对夏威夷等许多原始部落的亲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壮傣民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窥见其历史渊源关系。而其亲属称谓的变迁 ,又可反映汉族文化对壮傣民族文化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苗语亲属称谓系统可以分为本族称谓系统和外族称谓系统。本族称谓系统包括父亲和姨父两族,外族称谓系统包括舅父、姑父和岳父三族。苗语亲属称谓受当地汉语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直接借用大量汉语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复合词由半苗半汉的词根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五、六十年前中国学者已经开始用现代民族学观点研究汉族亲属称谓制度。当时费孝通、芮逸夫、郭明昆等老前辈民族学家就汉族亲属称谓制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为进一步开展汉族亲属制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楚。可惜的是解放后这方面的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60年代以来似乎中断。总结有关汉族亲属制度的极其丰富的文献  相似文献   

10.
呼语包括头衔、亲属称谓以及爱称,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中英两国,汉语和英语呼语的不同体现在贵族与官位等级、家庭等级、年龄等级、职业等级等表明身份权势的差别以及亲属称谓和爱称的差异上.呼语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以深圳龙西客家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在充分考察深圳市龙城街道龙西客家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宗族状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族的习俗调整、宗族的聚居格局、宗族的经济基础和宗族的权威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宗族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据此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理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宗族祭仪是理解中国汉人宗族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仅能反映宗族内部的房支结构关系,也能检验一个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位置,包括与他姓宗族的关系。宗族祭仪同样可折射出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观察宗族祭仪不仅仅是停留于祭祀组织、祭祀活动、祭祀功能的考察,同样要高度重视它与特定地理文化空间的关系以及它的文化表达。其中,宗族的祭祀场所是宗族祭仪非常重要舞台。只有把宗族祭仪放在祭祀场所这一特定文化空间里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亲属制度 (KinshipTerminology、KinshipSystem)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①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冯汉骥在研究中国亲属制度时指出 :“决定称谓的构成的原则是语言学的和社会学的原则。从语言学来看 ,亲属称谓是按汉语的句法规则组成的 ;从社会学看 ,亲属称谓的语义是由其反映的亲属关系以及所处的语境来决定的。”② 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比较分析汉族和四川藏族地区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及社会观念 ,并探讨导致这两种亲…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学研究中,宗族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民自治中的表达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捞车土家族村和摩哈苴彝族村的田野调查研究,指出某些少数民族在宗族观念上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汉族对宗族血亲关系高度重视,而某些少数民族对此却相对轻视.土家族是将已故地域性领袖土王当做共同的族祖神进行供奉与崇拜,彝族则是将图腾植物当做祖先进行供奉与崇拜.宗族的这些民族性特征在村民自治中或表现为对地缘政治领袖群体的认同,或表现为对村民自治权力竞争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使用习惯,汉俄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汉俄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出发,着重对比探讨了汉俄亲属称谓系统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根源作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仇文硕  杨清媚 《民族学刊》2019,10(3):88-97, 131-132
通过比较林耀华早期的经验研究和1936年拉德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燕京大学的讲学课程,发现了二者在社区研究等理论方面的相通之处。林耀华通过在东南宗族乡村作出的实地调查,发现宗族的社会学特点:宗族的经济功能基于血亲间的分工合作,其情感结构面向祖先和国家,是开放而又复合的。在面对市场时,宗族作为整体积极参与其中。在面对国家时,宗族接纳了国家的权力系统。宗族即是布朗所讲的“活”的功能体,具备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因此,林耀华一直坚持用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17.
"卜拉"是普遍存在于侗族社会的以血缘为基础、地缘为纽带的一种拟制宗族。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侗族"卜拉"的概念、形成的历史根源、特征、社会功能、族群认同与民间自治、"卜拉"与"卜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析,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卜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东乡哈木则宗族形成与发展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东乡哈木则宗族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东乡族最大的宗族之一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人口分布状况的试探性研究,试图从哈木则宗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的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变迁与交融现象及其原因中,探究哈木则宗族形成和发展巩固的主客观原因,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探索整个东乡族族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卜拉"是普遍存在于侗族社会的以血缘为基础、地缘为纽带的一种拟制宗族。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侗族"卜拉"的概念、形成的历史根源、特征、社会功能、族群认同与民间自治、"卜拉"与"卜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析,较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卜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北方市镇与“商域宗族”——兼论“圈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汉人社会研究的核心论题。本文以清季民国北方商镇杨柳青为个案,提出商域宗族论说,认为商号是市镇的空间与记忆符号、基本组织形式,商绅是市镇宗族的类型与核心圈层,宗族及其延伸组织不仅为农人且为商人所有,宗族作为商人天然的内层信任机构具有商营功能。它扩大了宗族类型研究,由此引发出圈层格局对差序格局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