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黄河怨》进行音乐分析、演唱处理及特点阐释,并作音乐表演及形象塑造上设计.《黄河怨》展现出完美的音乐形象构思和艺术表现形式,在《黄河大合唱》这部名作中具有重要的戏曲意义和结构功能.《黄河怨》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悲剧性的歌曲,具有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其音乐表演与形象塑造,需充分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整体艺术构思和《黄河怨》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应表现出其悲剧性音乐的"崇高感",将这个女性塑造成一个既类似、又超越于古代悲剧中"青衣"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宗教乐舞羌姆--"法王舞"是塔尔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中富有独特魅力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它集绘画、面具、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及藏传佛教仪式为一体,以动态雕塑的形式、理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秩序、精湛的工艺手法,惟妙惟肖地创造出时护法神的构想塑造及对藏传佛教生命观的深刻解读与表达.尽管"法王舞"是一种宗教仪式形式,表现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宗教精神、宗教情感和宗教教理.但生命感受脉络是以崇仰意向、生存欲求、审美情绪三个层面为主体的交合结构.因此,在"法王舞"的创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蕴藏着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创作技法、手段,古老、质朴、简洁、凝重的创作意识与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3.
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经典作品之一,以黄河为创作背景,创作于抗日时期,至今已有70余年,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作为一部广为传唱的合唱经典,对该部作品的分析更是数不胜数,笔者作为合唱团指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排练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备受感染,特将其中一首作品《黄水谣》排演要点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其中提到,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中学音乐教学不仅要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需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传统音乐文化因为具有民族性,可以丰富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自己的作品《图兰朵》中成功塑造了"柳儿"这一艺术形象,在世界歌剧艺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塑造"柳儿"的形象时,普契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这一形象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主人,请听我说》这一唱段更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本文主要剖析了这一唱段的演唱技巧。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自己的作品《图兰朵》中成功塑造了"柳儿"这一艺术形象,在世界歌剧艺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塑造"柳儿"的形象时,普契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这一形象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主人,请听我说》这一唱段更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本文主要剖析了这一唱段的演唱技巧。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下,重新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乐记》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产生及消费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其"音由人心生""尽善尽美"、强调音乐对接受者及听众审美及道德深刻影响的观点对今日音乐美学的发展仍然富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戏剧较之于古典戏剧更大程度表现出对现代人普遍生存境况的关注与担忧。现代戏剧往往能使受众在审美层面获得巨大的悲剧感与生存的压力,本文将此种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感和压力称为悲剧性精神体验,它不同于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而是侧重对于受众方的审美想象,在现代戏剧中扮演着情感传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音乐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双重特性,又是二者的统一体。千百年来,《嘹歌》一直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与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内涵美、意境美、韵律美、悲剧美及社会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嘹歌》的美学价值及美学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夜色温柔》主人公的性格弱点对其与上层社会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入手,对小说《夜色温柔》的悲剧性进行分析,以此揭示主人公迪克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小说悲剧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思想内涵,其蕴含深厚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是动画角色设计创作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作为动画设计者应研究和借鉴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艺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塑造更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角色形象.本文从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动画角色服饰设计语言结合讨论,阐述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当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书籍也是珍贵的物质传媒媒介,但这些不利因素也只是减慢了《三国演义》的传播速度,其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显现,最终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唤醒了"客我"与"主我"的内在交流,读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参与了形象的再塑造,切实拉近了文化与被传播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雪 《民族学刊》2021,12(9):101-105, 125
传统藏戏通过悲剧性情境、悲剧意味浓烈的情节,甚至不乏通过制造矛盾冲突与推动剧情发展的各种斗争手段,营造藏戏的悲剧情境。然而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以及独特的创作方式,传统藏戏的悲剧性却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传统藏戏的故事编织方式、人物佛性化的性格特征、戏剧结局方式、因过于强调故事性而忽略了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些都对悲剧性情境的有所消解。不同于西方戏剧中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传统藏戏是一种具有东方佛教底蕴的超越性悲剧。佛教开阔的生命观念及克己修忍等伦理规范,使藏戏人物以一种超脱的心境面对一切苦难和悲剧性困境。如果说西方式悲剧的抗争精神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的抗争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那么传统藏戏则突出的是人与苦难本身的精神上抗争的藏传佛教底蕴。人物直面无尽苦难和悲剧性困境的抗争精神,使传统藏戏形成为一种独具佛教特色的超越性悲剧,同样能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猫城记》中,老舍通过寓言的形式鞭挞了中华民族品行的低劣面,以虚构的笔触触及了社会和国民性的弊病,这是一部关于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悲剧的寓言。本文借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的理论诠释老舍《猫城记》中对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剖析和批判,反思中华民族的内在危机和内在缺失面,通过研究小说《猫城记》的悲剧性叙事一窥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7.
韩珂 《中国民族博览》2020,(4):185-186,244
在小说《猫城记》中,老舍通过寓言的形式鞭挞了中华民族品行的低劣面,以虚构的笔触触及了社会和国民性的弊病,这是一部关于当时中国人的精神悲剧的寓言。本文借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的理论诠释老舍《猫城记》中对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剖析和批判,反思中华民族的内在危机和内在缺失面,通过研究小说《猫城记》的悲剧性叙事一窥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戏曲发展的系统性专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其"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全书以宋代、元代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定了中国戏曲史的分期,又提出了一些戏曲批评的独特理论。王国维先生将中国特有的美学传统与西方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与西方的"悲剧"理论融入到戏曲研究中,从美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批评原则,提高了人们对元杂剧审美艺术价值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星  陈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34-137
民间舞蹈源自民间并广为流传,还与民俗文化、即兴表演等多种风格相衔接,在舞蹈形式上,稳定性和娱乐性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尤其是中国蒙古民间舞作为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格格其玛》作为其间的翘楚,从该舞蹈出发,以挖掘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实现对民族舞的传承和发扬。本文概述了《格格其玛》的舞蹈艺术形式,进一步总结了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为实现中国蒙古民间舞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20.
傅查新昌在其长篇小说《秦尼巴克》中塑造了狐狸、白狗、猎鹰三个相互关联的审美意象。意象的塑造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意蕴内涵和文化深度,而且对连贯文章情节、增添作品魔幻寓言色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以《秦尼巴克》中塑造的审美意象链——狐狸、白狗、猎鹰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从意象塑造的深刻含义、意象的独特作用、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之进行解读,体味意象塑造对提升作品美学趣味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