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火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延续。在中国,国家政权建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逐步分化为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国家祭祀土地神活动与祭祀谷神、四方神活动合并,演变为祭祀社稷。民间祭祀土地神活动逐步与祭火活动融合,发展成为了社火。  相似文献   

2.
张应强  和丽妮 《民族学刊》2022,13(7):41-49, 142
在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活动中,神像作为神明的化身,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而相关仪式实践则是神明形象建构的基本途径。在大理鸡足山地区,释迦牟尼太子像在接佛节与打太子两个仪式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种仪式实践对太子像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展现了人们并不一致的信仰观念,通过在仪式实践中对太子像不同特性的强调,人们创造了太子像的不同使用方法,并最终建构了太子像的双重神明形象。聚焦类似民俗活动特别是相关仪式实践中神像的使用,或可作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种新路径,进而认识和理解乡村社会借以加深对凝聚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烧香,是流行"三肇"地区民间历史较长的一种迷信活动.这种活动是由中原汉族人传入的.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为怀念那些死去的功勋旧臣而举行的"为其超度亡灵的祭祀"活动,后来流行于民间,便成为"许愿还愿"的一种形式. 烧香,在这一地区一般是每年的秋冬(农闲季节)进行.当时社会上有专门从事这种职业活动的人——单鼓.  相似文献   

4.
殷周以来,国君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5.
传统帝国时代,山东费县闵子祠内的闵子骞被作为祖先神明和地域社会神明而加以崇拜。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闵子祠及相关的民间祖先信仰一度被中断。21世纪之初,闵子祠及祖先祭祀得以恢复,与此同时,却被地方政府试图向旅游市场牵引。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的社会机制。同时,就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市场开发中的"旅游产品"概念、城镇化、以及人类学家介入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杜靖 《民族论坛》2013,(9X):5-19
传统帝国时代,山东费县闵子祠内的闵子骞被作为祖先神明和地域社会神明而加以崇拜。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闵子祠及相关的民间祖先信仰一度被中断。21世纪之初,闵子祠及祖先祭祀得以恢复,与此同时,却被地方政府试图向旅游市场牵引。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的社会机制。同时,就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市场开发中的"旅游产品"概念、城镇化、以及人类学家介入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神明崇拜与社区意识具有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关系 ,是客家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相关的研究迄今尚不多见。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文献 ,试图对闽西武北传统客家社区的神明崇拜做一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分析了武北社区神明崇拜的寺庙层次、组织结构、祭祀活动与仪式 ,以及与此相关的社区意义 ,特别是神明崇拜与宗族、村落、乡镇等多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  相似文献   

9.
潮汕音乐,就广义而言,是指潮汕地区所有民间音乐活动,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门类;就狭义而言,则是指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潮汕音乐中,主要有大锣鼓、笛套古乐、弦诗、庙堂音乐、细乐五大品种,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历经近千年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古乐。  相似文献   

10.
仪式的流程是所有与神灵和祖先相关的中国仪式中最为基础的。这些仪式所涉及的是组织仪式活动的祭祀者以及接受祭祀并能够对祭祀活动作出反应的神灵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人类学中对仪式的描述有两种范式。一种是“殷勤”(hospitality),另一种则是“祭祀”(sacrifice)。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信仰在广东茂名地区及海南一带广为流行,她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位神明。本文旨在论述这种信仰的成因及其特点,认为它已从一般的祖先崇拜、宗族神灵扩展为村落、社区的偶像,从先贤升格为神明,糅合了民间鬼神、巫术信仰的内容。在新的时期里,经过党和政府的疏导,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围,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南部傩戏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古老历史,主要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广泛流传分布于大坪、大桥、升钟一带。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是一种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吸收各地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中国历史、原始戏剧以及民间宗教的综合结合体,它以独特的唱腔、多样化的音乐曲牌以及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深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与喜爱。同时,傩戏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意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额尔敦敖包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1957年祭祀中断之前,它一直是阿巴嘎哈纳尔旗(锡林浩特市前身)和贝子庙共祭的敖包。从2004年开始,额尔敦敖包祭祀变为由当地政府直接组织、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在政府主导、国家在场的情境下,敖包祭祀这一蒙古族传统民间信仰仪式,由于祭祀主体地位的边缘化以及仪式操控者身份、目的改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文化传统被碎片化地利用,原有功能弱化或被再造。  相似文献   

14.
正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为湘西苗族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法师跳的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凤凰、吉首等苗族聚居区。作舞时,苗法师身穿红色法袍,头戴法帽,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随锣鼓起舞,其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舞姿庄重有力,柔中有刚。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  相似文献   

15.
壮族民间师教因其神职人员或宗教职业者称为师公而得名,何以称师公?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本文通过运用地方志上的种种记载与壮语语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认为师公之"师"乃壮语sae的音译词,与"尸"毫无关系,其本意是"能说会道的人"或"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16.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中柱崇拜和祭祀是"黄佤"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这种祭祀仪式时间不固定,开展频繁,规模小,内容简单。用人类学象征理论解读"黄佤"中柱祭祀仪式,有利于完整地把握"黄佤"中柱崇拜文化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8.
沙尼是甘南藏区一种独特的民间组织,它类似于汉族的家族,但在结构与功能上又有明显扩大。沙尼可区分为亲房沙尼和田地沙尼,亲沙尼、一般沙尼与外沙尼,也有伴随民间互助需求而出现的"新沙尼"。反映在实际运行中,不同沙尼又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结构,一些沙尼有自己的山神,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在民间红白事、盖房等人生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分家、纠纷调解等也有重要影响。沙尼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新时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家导致沙尼的结构扩大;外出打工造成传统职能弱化,总体影响力下降;血缘向社区互助组织转化的特色更加明显。沙尼对农村社区和谐与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甘肃洮岷地区青苗会产生于清代初期,是负责洮岷地区湫神①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根据会首参选条件的不同,洮岷地区青苗会内部的权利类型可以分为家族共治型、老人治理型、个人能力与经济主导型三种.在洮岷地区的青苗会组织中,神圣与世俗、精英与民间权力并存,权力类型较为多元,民间社会的文化等级性鲜明.  相似文献   

20.
青海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称为"周卦勒柔"的"六月会"是青海隆务河流域藏族土族人 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记叙了"六月会"的节日内容,并 从前佛教文化的原始祭祀,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维系部落亲族联系,价值观念 去向等方面多角度地透视了这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