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语作为一种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许多粤语词语写成书面语时,与一些普通话词语同形但意思却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使用中易造成较大误解.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普通话与粤语"同词异义"现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粤语多源论     
近年来,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一带的现点颇能吸引人,其中以叶国泉、罗康宁的"西江流域文化起源说"最有影响.但是,古广信为岭南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不等于粤语起源于西江流域.本文首先对粤语的定义进行严格的解释,亦从历史及人口迁移等角度阐述粤语文化的混杂性和广东汉人来源的多层次性,最后从现实的粤语语言特点论证粤不可能单一来源于西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对于平话尤其是桂南平话的归属,学术界有不少争议。焦点在于平话是独立一区还是归属粤语。平话的归属之所以引起争论,一个关键便是前提没有确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问题,出现分歧就势所难免。而问题的关键就是确立粤语的典型特征这样一个逻辑前提,以此作为基础,问题的探讨才能有科学的依据和较强的说服力。本文认为平话不宜归入典型的粤语,但也不宜独立为一级的方言大区,在现有的条件下,与其将精力花在纠缠平话属不属于粤语,粤语有哪些典型特征这类理论上的“难题”,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查、了解和抢救各地具有特色但却日趋消磨的汉语方言上。  相似文献   

4.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92.92%,但普通话普及率与普及质量在区域、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均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有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是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的根本性工程.因此,新时期应遵循"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新时代推普方针,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着重加大广西中越边境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普通话普及力度,巩固提升中青年和青少年群体普通话普及质量,推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高质量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同时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语言的民族性渐趋减弱,而社会性渐趋增强.文章论述了语言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对"汉语普通话"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等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正确理解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使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有的语流音变现象,普通话轻声词是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对数以千计的普通话轻声词进行梳理归类,定性分析普通话轻声词的韵律类型、构造类型、语意类型,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帮助人们多角度认识和学习普通话轻声词.  相似文献   

7.
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不同群体对相同词语意义理解存在差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了语言的新的社会分化。我们重视这一现象,才能在本体层面增进对语言共时分化乃至历时演变的认识,也才能在语言运用层面增进不同人群相互理解,减少自说自话和不必要的摩擦。  相似文献   

9.
在确定外国学生学汉语的难点时,其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外国学生所学的汉语应该是汉语普通话,因而没有必要把那些只是属于某种汉语方言(包括北京方言)的现象作为难点.同样,汉语普通话中正待规范的现象也没有必要作为难,最看待.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东夷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我国东南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岭南越族是百越的组成部分。南越族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是今天流行在岭南地区的粤语。粤语是汉语在岭南地区的三大方言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闽语与客家语),是古越语与古东夷语、古楚语及古汉语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在今天粤语的一些词汇、读音以及岭南的民俗之中,可以找到东夷与楚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月会 《民族论坛》2006,(1):10-13
为了整合华语表达方式,近段时间以来,上海市除了允许沪剧、越剧、滑稽剧等方言戏曲存在外,禁止报刊刊登上海方言文章,禁止电台广播传播上海方言,不准发行上海话歌曲磁带,不准讲上海话的电影电视片播出和方言话剧的演出,也不组织专家审定方言用字。无独有偶,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也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通告指明一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播出了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违广播电视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很大,各地方言繁多,为了交流与行政的方便,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官话”。普通话作为新中国的官方语言,在宪法中已得到明确规定。国家从1955年开始推广使用普通话,迄今已有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在全国几乎所有的方言地区,人们都接受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并努力学习它——方言与普通话基本“和平共处”。但时代跨入了21世纪,一方面人们的自我意识、地域意识以及由此延伸的方言热情不断被激发,如方言电视节目屡创收视新高;另一方面,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在广电总局一次次地对各级传媒下发限制使用方言的有关文件之后,人们开始感到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越来越凸显的矛盾。到底是方言重要,还是普通话重要?二者是否水火不相容,能否并行不悖呢?  相似文献   

12.
粤语与壮语     
粤语与壮语有着脱不开的渊源关系.本文论述粤语是在壮群体先人越人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在不断靠扰汉语而形成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3.
<正>湖南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主要面向全省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学生大都来自湘西、怀化、张家界及一些民族自治县,包含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壮族、回族及畲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学生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语言方面,有些学生到校后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而湖南省各地方言土语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14.
大学汉语文"注释"的编写,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汉语文的特点,突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理念.在所注词语的选择上,要依据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蒙古族大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具体的认知而定(如,除了选择一些较难理解的实词外,还要选择一些虚词,汉民俗词语等).在词语的具体注释方法上,要做到有释有例.  相似文献   

15.
李学刚  易小斌 《民族论坛》2012,(5):17-17,26
湖南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主要面向全省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学生大都来自湘西、怀化、张家界及一些民族自治县,包含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壮族、回族及畲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学生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语言方面,有些学生到校后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而湖南省各地方言土语差异巨大,造成学生到校后语言沟通困难。  相似文献   

16.
从言语社区理论入手,意在从该理论的五个要素方面论证巴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言语社区,进而对该言语社区独特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认为壮族属于世居民族,他们的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风情以及民族体质构成了壮语言语社区的语言基础,在与普通话接触过程中,壮语不会马上消亡。由于普通话是北方人说的语言,且南方与北方在地理环境、民族体质等方面都有与北方不同的地方,加之巴马方言以易学性较高的西南官话为基础,又兼顾巴马壮族人的特点,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巴马社区会出现汉语言语社区(含普通话次区、巴马官话次区)、壮语言语社区同时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棯子是壮语“nim~4”词(“念”的合口鼻音。用粤语读之更切近) 的汉语译名。 棯,为两广、闽、台等省区的一种特产野果,味清甜,可以疗饥可以入药。只是其貌不扬,鲜为人所称道。粤语称它为“棯子”、“豆棯”,也源自壮语,是粤语的一个壮语借词。每年农历六、七月,棯果成熟旺产时节,桂西南的人们便挎篮提筐,三五为伴上山采棯;除自食外还可卖钱,是一项副业收入。采棯更是山村少男少女的一种游乐活动。他们常是一边采吃棯果,一边对唱山歌,别有一种民族风情和田园诗意。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普通话是一门通用的语言,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顺应发展的第一要求就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所以语言很复杂,方言很多,导致产生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国家提出普通话教学,而在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初期,所以为了将普通话说好,应从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19.
汉语青海话名词的特点李克郁,李美玲多语环境中的青海汉话是汉语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它除与普通话(或汉语书面语)有共同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范畴外,还有诸多自己独有的语言现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乍看起来,使人不可理解,因为都是一些为汉语所不能容忍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语言扶贫是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来增强其脱贫能力的过程,对解决中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现实中的贫困户,虽然对普通话的需求比较明显,但其拥有的普通话技能却严重不足,这不仅对他们的收入尤其是打工收入有重要影响,还对其脱贫具有显著的作用。因为数据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会普通话家庭的年收入比不会普通话家庭显著地增加了60%以上,脱贫率稳健地增加了20%左右。究其原因,普通话技能可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增强贫困户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积累,提高贫困户的信息获取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政策理解能力,能够转变贫困户的思维与认知,后者是他们可持续脱贫的关键。为此,应采取多种举措来提高贫困户的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